何为“中体西用式管理”?
中体西用式管理,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以中国传统管理思维作为企业管理的本质和根本思想,辅以西方现代管理工具、手段(非西方管理思维)作为方法和运用,形成既传承企业历史又具有中国企业自身特点的现代管理体系。
关于中体西用式管理的十个问题:
第一问:二十一世纪还会不会是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纪?
第二问:中国文明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第三问:有着“重农抑商”传统的中国人,能不能经营管理好企业?
第四问:中国传统的“单位”算不算企业?
第五问: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哪里?
第六问:向西方学管理是不是唯一出路?
第七问:为何近年西方管理模式在中国本土化实践上出现效果偏差?
第八问:面对西方企业管理体系是全盘接受还是去芜存菁?
第九问:用哪些手段解决中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最有效?
第十问:中体西用式管理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
学习中体西用式管理的五项收益:
收益一: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维与西方现代管理思维的异同;
收益二:回顾中国企业管理的历史进程与特征,发现关键“基因”;
收益三:理解中体西用式管理运用于企业的意义与必要性;
收益四:学会中体西用式制度管控、目标管理、绩效考评、企业文化战略的思路与手段;
收益五:运用中体西用式管理,实现管理可控性和有效性的统一。
中体西用式管理体系有何独到之处?
中体西用式管理体系模型名为“内方外圆”图,是以西方科学分析方法论为基础,运用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作为提炼总结,与中国哲学“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力图最终实现企业管理“内圣外王”的境界。
课程学习指南
中体西用式管理系列课程包括:《制度管控方略》、《目标管理要略》、《绩效考评策略》、《企业文化战略》四门核心课程。
我们强烈建议:
督导层、执行层学习《制度管控方略》及《目标管理要略》两门课程,获得对管理的认识、督导力及执行力的提升!
管理层在学习督导层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绩效考评策略》课程,全面掌握管理技能及考评手段,实现管理能力的系统化!
领导层除学习管理层课程外,应增加《企业文化战略》课程的学习,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企业文化战略,将企业发展水平带到更高境界!
【课程名称】:《中体西用式管理》
【课程时间】:3天(18小时)
【培训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培训方式】:讲授、互动、案例
“中体”之道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中国文明:儒释道一体化
文明冲突?文明融合?
先“借壳”,再“涅槃”
中国人信仰什么?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精髓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平庸
合理主义:公平等于合理?
情理法:排序哲学
义与利:二者能否兼得?
第三节 中国企业管理历史与现状
“单位”算不算企业?
中国企业体制改革与管理演变
中国人信仰与中国企业特质
“西用”之术
第一节 西方管理思维的文化来源
古希腊文明:重科学、重思辨
基督教精神:追求真理
工业化时代:科学管理的兴起
第二节 西方管理体系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战略管理:SWOT、PEST、波士顿矩阵
市场营销:4P/4C,尽快把产品卖出去
人力资源: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
金融财务:走向全球资本市场
运作管理:实现“中国制造”
第三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西方管理体系认同度的调研
不同企业性质的企业工作者认同度分析
不同省份地域的企业工作者认同度分析
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工作者认同度分析
中体西用式管理体系
第一节 何为“中体西用式管理”?
“中体西用”一词的来源
企业管理范畴的“中体西用”
中西管理思维比较:取长补短
人力成本?人力资源?人力资本?
第二节 中体西用式管理体系模型
中体西用式管理体系模型:“内方外圆”体系模型内涵分析
制度管控方略
制度管控模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一节 制度管控准则
企业制度的困境
管控:管理+可控
有效性是衡量制度的最高标准
第二节 制度管控工具的本土化运用
制度三元素:人、事、物
制度三种类:规章、流程、要求
制度执行的“4形式”与“5要素”
确保制度效果的“五环图”
目标管理要略
目标管理模型:目标树
第一节 目标管理要点
目标管理决定企业管理成败
控制与被控制
揭开计划执行偏差的“皮”
追踪:无声胜有声
第二节 目标管理工具的本土化运用
MBO与制度执行的绑定
SMART原则的不够精明之处
工作结构分解WBS的可操作性
绩效考评策略
绩效考评模型:绩效三角
第一节 “绩效”概念的明确
能力测评:对是否能胜任的检测
人事评估:对现状及未来的判断
业绩考核:对结果的考察与核实
绩效考评:对整体的考核和评估
第二节 绩效管理工具的本土化运用
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关键缺失
平衡计分卡BSC所无法平衡的
中国企业的海氏三要素评估法
企业文化战略
企业文化战略模型:框架结构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战略性思维
企业文化不是文化,是战略的战略
企业文化:制度管控绩效考评的衍生品
领导层:企业文化战略的执行者
第二节 企业文化落地执行战略
承上启下:个性与共性
承前启后:继承与创新
旨在坚守:“4体系”与“5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