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我们中国人经历了许多,有灾难又有喜悦,有悲伤又有收获,在这喜乐失得交集中,作为父母,我们该给孩子们什么,让他们能够承受这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现代社会,学校所教导的偏重理论,社会所流行的缺乏原则,总是让人放不下心,因为毕竟自己一生的寄望都在孩子身上。就算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我们也会担心:做父母的是否尽了心力?
即使是历史意识浅显的少数民族,也都珍惜祖先留下来的资源。那么我们呢?从小就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著名的文化古国,只可惜文化不能靠血脉相承,在面对数千年的丰厚资源时,有时反而觉得资产变成了负债。现在,我们应该下定决心改善这种处境了。
文化有“器物、制度、理念”三大层次。器物与经济条件相联,配合科技的进步,提升生活的水平。制度是就人们的行为规范而言,从风俗习惯到明文规定的法律,意在维持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是指理想与观念,由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来保存及发展。其中又以哲学的表达方式最精纯、最深刻、最广延。
我们的哲学是儒家与道家。
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孔子生当春秋衰世,礼坏乐崩,天下大乱。他发现复古已不可能,就努力承先启后,学会五经六艺,提出“仁”的观念。所谓仁,就是要人从真诚出发,由内心体察自我要求的力量,依此去行善避恶。所谓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这种观念称为「人性向善」。唯其如此,才可进而鼓励大家择善固执,承担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与职责,而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也才不至于成为幻想。
因此,学习儒家,首重真诚。真诚是人生快乐的源头活水,所以孟子会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要真诚,则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沛然莫之能御。至于落实行善的方法,则须考虑“内心感受、对方期许、社会规范”三点,以聪明而有效的途径抵达人我关系的美好境界。孟子学识渊博,口才令人激赏,留给后人的名言佳句不可胜数。他坚持人生的高尚理想,在不妥协的言行中,处处彰显了人格的尊严与行善的价值。
道家的代表是老子与庄子。老子的时代比孔子稍早,他是周朝的图书馆长,对于人间政治的兴衰已有深刻的觉悟,所以不再计较如何振兴礼乐或倡导仁义。他要为人们找到一劳永逸的安顿方法。他提出了“道”。“道”是万物的起源与归宿,而万物的变迁发展也无不依循“道”所安排的路线。目光转向人间,一切烦恼及痛苦都是人的小智巧与小手段所造成的后果。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明白“道”是什么,再从“道”来观看万物,才会孕生大智慧,得享大平安。
庄子的思想有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他的文字则似行云流水,自在无碍。这一切都源自他对“道”的亲切体悟。人生的际遇,他用“不得已”三字概括之。其意为:当各项条件成熟时,人不妨顺其自然。因此,判断自身各项条件的状况如何,就成为高难度的挑战了。通过这一关,就是“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立即海阔天空,展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限妙境。学习庄子,单是听他说故事,就足以激发创意,感受人生值得细细品味。
以上所说的儒家与道家,是所有以中文为母语的人的共同资产,更是中华文化理念中的精华成分。由于时空的落差,语文及观念的原始活力显然需要一个复苏的机缘,而这正是学者的天职所在。我们的目标是:让先哲的每一句话都显得通顺畅达,使他们的思想成为引导我们行动的指标,而他们的精神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在新世纪后现代的各项考验中,不但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保证了推陈出新的无比乐趣。
年轻时欣赏孔子与孟子,成年以后品味老子与庄子,如此双轨配合,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父母若是想到传家之宝,除此之外,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