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大梁。信陵君是魏国国王的弟弟,名字叫无忌。战国时期,许多诸侯贵族,家里都长期养着许多客人。这些客人,平时在主人那里白吃闲饭,一旦主人有事,马上就出来为主人效力,有时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信陵君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为人也很谦虚。他对门下的宾客,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对待,从来不因为自己的出身是贵族而傲慢。因此,方圆数千里内的人,都争着到大梁投奔他。在他家里,经常养着门客三千人左右。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
孔融,鲁国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是个人,组织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社交礼仪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帮,非常讲究文明
怎样才能拥有好口才呢?好口才是训练出来的,没有人天生就口才好、能言善辩的,即使是令人钦佩的名嘴或演说家,也不是在任何场合说话都能赢得满堂彩。说话和其他的才能一样,要日积月累,不是一步登天。口才好的人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中借着观察听众,逐渐掌握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都是使用语言的行家,但他们大多认为自己从小并不善于言辞。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能够靠嘴上功夫吃饭?原
好口才决定生死?好口才的确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因为想不通,或者因为说错话,而命丧黄泉的人不计其数。现在的心理医生,谈判专家就是用口才来说服、疏通想不开的人。大家都知道纪晓岚的口才非常了不得。一天,乾隆皇帝想试验试验他的能言善辩,于是召纪晓岚进宫。乾隆皇帝说:“纪晓岚!”“臣在!”“我问你:何为忠孝?”纪晓岚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人的嘴巴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讲话。但要想吃好饭,先要讲好话!要讲好话,就得从赞美开始,好口才必须得学会赞美。这里的赞美并不是说“拍马屁”不着边际的胡乱赞美。赞美,就是从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用积极向上的语言沟通。社会实践告诉我们,适当的赞美总能让人很是“受用”,也是一个人涵养的根本。会说话的人总是会赞美的人,会赞美的人总会事半功倍,可以化解人生危机,摆脱困境;少走弯路,缩短与成功的距离;左右逢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个会说话的人,他很懂得“听”的艺术,不全是当仁不让,侃侃而谈;他总知道什么时候听,什么时候说;他总明白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某单位有两个小车司机,由于精减,两人之中只能留下一个。第一个司机说:“我将来开车,一定把车收拾得非常干净利索,遵守交通规则,而且要保证领导的安全,一定要做到省油。”第二个司机,说了连3分钟都没到就结束了。他说:“我过去遵守了三条原则,现在我遵守三条
其实拥有好口才,就是要找到被沟通对象的需求点。不同的沟通对象有不同的需求,只要你对症下药,就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小公主病了,她娇憨地告诉国王,如果她能拥有月亮,病就会好。国王立刻召集全国的聪明智士,要他们想办法拿月亮。总理大臣说:“它远在三万五千里外,比公主的房间还大,而且是由熔化的铜所做成的。”魔法师说:“它有十五万里远,用绿奶酪做的,而且整整是皇宫的两倍大。”数学家说:“月亮远在三万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