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杨元,余杨元讲师,余杨元联系方式,余杨元培训师-【讲师网】
国学未来学金融证券学导师
余杨元:道与人生经验
2016-01-20 53575
诗云:


求道问道先问己,问心问身安舒否?


能安能舒何外求,安心舒身即是道。


人生无因不出生,无命无果不出世。


无缘相逢不相识,有缘千里来相会。


一、何谓道


    《道德经》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以字来分析,左为走部,右为首部,意为人生之道路应走在人之前头,作为人们之楷模,是众人遵守之目标,亦是大家公认之道理、准则或道路。一个人如为众人之领导或楷模,其言行、举动在食、衣、住、行中表现出来之动作,需合乎大家公认之标准,学习之准则。


    如何达到此境界呢?先由“内心清化”开始,心与灵合一,思想纯正,脑神经指挥五官,手脚所表现出来之言行举动皆合乎道,一切为人民、社会、国家之福祉而行,就不会受到众生之批评、责难,久而久之,便受到众人之爱戴、尊敬。


    内心清化意指“相由心造,境由心生”。社会风俗由众人行为习惯所形成,众人之行为由大多数人之思想所表现之,影响大多数人之思想则为大多数人之心态所造成,大多数人之心态由其成员每个人之心态所造成,每个人之心态又受五官(眼、耳、鼻、口、心)所影响。譬如,当眼睛看到美色即动心,所产生之心念是善是恶,依人之修养而定,定静高者,妙明之功大,并提高自己之正念与思想,一切不致产生冲动、侵占和邪念的行为;定静弱者,经不起美色引诱,产生邪恶思想,为占有而攻击此美色,造成伤害对方,如强奸、抢夺等等,造成社会问题不断,故每人应当内心清化,使内心清静,当五官受外界影响所冲击时,内心则可白化,不造成歪念之思想,邪恶之行为。


    心与灵合一则方寸不乱,永保清心,不受五贼所扰,因而心神定静,无思无念,久之必精神怡爽,脑神经(灵性)亦清静,促使脑液内浊水日渐自清,脑液清,智慧开,心灵合一,清静如神灵之智慧,知过去或未来,天人合一。


    思想纯正——当心灵合一如神灵,则所思所想至公至正,无私、无为而为,代表圣贤之思想,一切以人民、社会、国家之福祉为依归。纯正思想即为圣贤思想,也是受万人所敬仰,圣贤思想为中国道统之思想,人民所学习之思想也。


    脑神经指挥五官、手脚之行为——纯正思想代表圣贤思想,圣贤之脑神经所发出之声音、文字及手脚之行为,一定依社会之弊病而医治之,所言必有因,希能唤醒世人,文章必有救世之真理在,所到之处性能化灾弭劫,促使地境平安,故其行为为众人所敬仰之,亦为人所要学习之榜样,此行为可比美天地,为道之代表也。


二、何谓道教


    综观各宗教,表面看来似乎是大相径庭,其实是因传教方式的迥异而呈现多样的面貌,基本上都离不开“道”,譬如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慈悲”、回教的“清真”、儒家的“忠恕”、道教的“道德”,个中的精髓无非是在劝世导善抑恶,将人性善升华到最高点,所以“道”其实是在教导人如何成为“人”本身,符合日常生活的需求而已,并非想象中的浮面不实或神秘难测。


    一般而言,道教五千年来有分为很多的宗与派,但总的来讲,他们都是涵有道德的,且道德量是非常高的,只要他们能为邻里、为国家做更大的服务,他的果位就越高。以道教来说,“道”就是“心之德”,那么何谓心之德呢?即一个人起心动念所产生的念头是善的,是慈悲的,是大智大慧的,我们称为“道”;但如何把“道”发扬出来,就须透过“教”来实践达成,也就是说将上述所说的心之德——大慈大悲、大智大慧、良知良能、清静无为——实践在人生之中,即称为“教”。


    换言之,“道”就是心之德,“教”就是实践,也就是把心之德实践出来。我们知道万象由心造,所有的事理由心开始,人产生念头就会动到心,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心影响到他的思考,思考后变成一个人的思想,乃至于思想之后产生行为,使一个人用语言来表达,用动作来表达,用每一个人的表情来表达,表达出来的种种,称为一个人的涵养,这种涵养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古代的圣贤和仙佛都有他们的思想,这些思想是经过累积而来,道教就是要研究我们古代的圣贤和神仙,把神明的伟大精神传播下来,所以意识形态最重要了,意识形态统一,思想就统一,思想统一以后,就有一个指导的方向,根据指导的方向,他的动作、语言和表情就会朝着这方面做。


    另一方面,道是中华传统之民族文化力量,它可溶化不同种族之生活习惯,共同和洽生活在一起;它代表人类生存方向,有不同种族所结合之人,共同奋进,开创未来之光明前途;它为中华民族团结之原动力。此巨轮将航行世界五大洲,此亿万吨巨轮承载无量数之有缘人,普渡有缘之男者、女者、老者、弱者、疾病者、残缺者。地无东西,位无尊卑,心无智愚,格无高下,才无短长,苟有一念之善,同此一苇而航。


三、修道与行德


    “抱道”代表人之内涵,“行德”代表人之行为。人如能知“道”之意义,则知圣贤,仙佛之路也。道是靠人走出,做出来的,故大家时常听到“修道”、“行道”、“得道”、“成道”等名词,或许对此四句不大了解,今特以本身之体悟做简单之说明:


    道者路也,供众生所遵行之方向,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道”依字来言,为一首一走,首者头也,头者领导或楷模也。要傲楷模或领导,必须靠本身思想、行为足为大家学习之榜样,故“修道”,修者,更正或修改错误,达到不二过也,曾子曰:“吾日三省,而不二过也”,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意为道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否一生中都做得到,所言所行皆为人之模范,不失体、进退得法,有利于众生,如有犯错而不再犯同样错误呢?真是不简单、也不容易。但是只要有恒心、毅力,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养成正心、正念、正思、正为,即可做得到,故曰“非常道”也。修道即是不二过,亦即非常道,要成为常道,只要思想行为正确,习惯成自然,便是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发自内心之德,即是道。


    “行道”,行字左为双人旁,右为一丁也。行是否双人才能行呢?一人不能行吗?当然一人亦可行,为何行字要双人不单人呢?此意一个人有双我存在:一为灵魂之我,一为肉身之我。当肉身之我往生后,用物体往身上割、打、动时,肉身均无感觉。婴儿出生一。刹那“哇”一声,就有喜、怒、哀、乐之觉,此在道教称为“灵性”,在基督教称为“灵魂”。如何使灵性与肉身合一,做到一个壮丁?古时壮丁为保家卫国的,故行之意即为人做到保家卫国之责,此行道是利于众生,所以元始天王太乙先天老祖曰:“行道是把心之德实践出来”,汶罗祖师曰:“行道是良知良能之实践”,太上三清三老祖曰:“行道是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以利众生”。


    “得道”,道从心中来,得道就是得到人心也。得一人之心,为得一人之道;得众生之心,即得众生之道,众生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尊敬你,模仿你之思想、行为,即是得道。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万物之心为心,既然处处以百姓万物之心为心,所做之行为均利益于百姓、万物。故圣人必可获得百姓、万物之敬仰,故曰得道。人在生之时,既已得众生之道,到处受到欢迎,其人往生后,必获得众生之敬拜及皇帝之尊封,故曰“成道”。


    “行德”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功德无量”这句话,德是由功所累积而来,而功是由善所积也。古人言要列入仙班必须具三千功、八百德。老子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人吾善之,不善之人,吾亦善之,曰德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曰玄德。”道生之、德畜之,比喻父母生育儿女,蓄养子女,从婴儿至长大成人,不为何利益而尽天职,不管自己如何辛苦、困苦以全力照顾抚养,教育子女成为有用之人。小孩长大后依其兴趣及意愿去发展,父母虽生之畜之子女,但并不占有、不恃有、不主宰,此种德行曰玄德,如道生育万物,以空气、阳光,水等等自然之养分,供给万物,无分别心、区别心,不会因人、动物、植物、空中飞、地下走、地下行、水中游而有区别不同,此种德行最高,故曰玄德。行德就是学习自然界之精神,以有生之年去服务、照顾四周之人、事、物,促进人类之和谐,往社会祥和之方向而努力。


    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修养自己,内修要怎样来修,做事要怎样来做,就是道教的“修心尽性”这四个字。佛教讲的是“明心见性”,而道教讲的其实就是“修心尽性”,“修心尽性”的功夫如汶罗祖师教我们的一些方法。一个人内在的修养要做到“纳、容、忍”三个字:首先要“纳”,就是要对我们每天遇到的任何事情、任何人要接纳他们,如果不接纳而排斥的话,就不可能有沟通,也不可能在一起谈事情,只有敌对,所以,不管对不对,我们应先接纳;第二能够“容”,包容他,如果我们能包容别人的错误,包容别人的批评,包容别人的阻挡,如果我们能包容这些,我们的技艺就更精了;第三个字“忍”,我们除了要坚忍不拔之外,更要忍别人所不能忍。另外三个字,是做事情要“公”,任何事情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团体利益或公司利益为圭旨,不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以大公无私之精神来做人处事;第二个字是“正”,不偏不倚,做任何事情要光明正大,符合公理正道;第三个字是“理”,天下任何事情,有理走遍天下,无理 寸步难行。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要用这六个字作为我们修身处事的原则。


    在《百神论》(善养道体篇)中,诸位仙佛教导:修道须先从修身做起,修身者必先修心,修心者必先修意,修意者必先修神,修神者必先修灵,修灵者必先修炁。炁能凝固,灵才能清。灵清神怡,神怡意爽,意爽心正,心正则身心准大道而行,此为修身之基本观念。


    夫修道之中心在于“心”,天理对良心,良心之发用即是天理之流行,亦即是道,故良心之行即为道;心为万象之源,现今社会风气之浇漓,是由众人不正之心所形成。如何使众“歪”心导人于正心?必须先由个人之正心去度化或感化他人之心,使其了解正理、真象与后果。人皆有侧隐之心,只要了解灾难之形成是由于众心之尔虞我诈,你争我斗,造成猜疑、不信任,以致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手,因而死伤忱藉,以致怨气冲天,上千天和,故而灾劫频仍,应可悟出吉凶悔吝之道,在于人心正与不正之间。职是之故,若能讲明此理,感悟人心向善,必可由少而多,由近而远,渐使大部分人心明乎善不善、正不正之别,以自正其心、自为其善。所谓“一念回机,天地迥别”、“一朝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心一正,自与天心相感应,不惟可消灾弭劫,祯祥续至可立而待也。


    善养道体者须具备正心、善心,有此心才能发为有益于众生之行为,此即是德之表现。能行德者才能修内功,修内功须抱道而行,以期自身之品格能修至圣贤仙佛之境地。具有圣贤仙佛慈悲济度精神之人格,可称为神格,神格愈高,其德量愈大,其道格亦愈高,果位自是愈高。因此,仙佛苦口婆心、慈悲教导世人,无非是希望更多人能悟此道理,因而认理归真以向道,且禀此无畏之道心做出有益世界之事业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