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曾担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先生曾向记者讲述了让他受益终身的一堂课: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拿出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拖着长音异口同声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严肃地教训学生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的未来在等待着你们。”警惕“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时,那些被父母赏识、受青睐的孩子容易滋生自负自傲、孤芳自赏的不良情绪,从而脱离群体,有可能成为群体中的“孤独儿”。而那些不被赏识的孩子,容易产生怨艾自卑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最佳心理环境,并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绪对立。此外,有的父母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容易使男孩产生盲目的优越感,女孩产生自卑感,得不到良好的自我发展。为了避免“马太效应”对孩子的消极作用,父母应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以避免这种不公正现象的产生。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例如某个学生一旦被认为是好学生,那么很多的荣誉就会接踵而来。而一旦被认为是调皮捣蛋学习又差的学生,老师则另眼看待,好事沾不上边,一有缺点就被严厉批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一种不公平现象。对表现好的学生,老师更加重视,结果学生表现得更好。而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比较忽视,结果使学生表现得更差。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前一种情况,家长就会很是得意,并为此深感骄傲。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家长常常会感到很是懊恼觉得既气愤又丢面子。其实得意和懊恼都大可不必父母对于学校里的这种“马太效应”现象应该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识。老师重视孩子,父母也不要为此得意。虽然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赞赏会对孩子发展有一定好处,但是在学校总受重视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往往会比较差。老师的“偏爱”就像一个温暖舒适的“温室”,很可能会磨损孩子奋力竞争的勇气和信心。而且,很难保证孩子能受到所有老师的喜欢有可能在换了老师或学校后孩子就得不到重视了。这时孩子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不平和失落感觉得不如以前的老师好因此不再好好学习,甚至步入歧途。自己的孩子不受老师重视,父母也不必为此懊恼。老师不重视孩子也并不一定就很糟糕。平时不太受重视的孩子可能比总是受瞩目的孩子心态更加平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更强,即使受到点小打击也不会太当回事。此外父母要明白的是你可以和老师沟通,但是你没法完全左右老师的态度。而且任何父母都有责任也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放在老师的身上,否则你一定会失望。父母要有思想准备,不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学校里老师是否重视孩子,不一定特别重要,只要不歧视孩子,家长就不必太担心。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该和孩子沟通,要开导孩子不要完全被老师的态度左右。因为,学习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既不是给家长学的也不是给老师学的。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都要好好学习,而不能因为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表现。家教故事从小学到初中,李刚一直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经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初中毕业后,李刚升入了市里的一所重点高中,进入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老师“青睐”的目光却很少再投向李刚……李刚心里感到不平,总觉得老师不重视他,没有原来的老师好,因此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此李刚的爷爷奶奶想要出面找关系给老师打“招呼”,以得到老师的“优待”。但是李刚的妈妈想了想,感到不妥。她认为用这种打“招呼”方式得来老师的“优待”很容易增长孩子的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因此,她与孩子促膝长谈,向孩子说明他在小学和初中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升入高中后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靠找关系得到老师的“偏爱”既不现实,也不踏实,自己的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学好每一门知识,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尊重。李刚终于明白自己从来就是个“普通孩子”,要想“出类拔萃”,只有靠自己勤奋用功,因而不再对老师不“偏爱”自己而耿耿于怀,学会了坦然面对。一年以后,李刚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发现孩子的潜能马太效应告诉我们,你不是个胜利者,就是个失败者而胜利者将享有更多的资源、金钱、荣誉以及更多的成功。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拥有各种资源,只要你比别人在某一方面强。也就是说要不断强化你的优势,那么你就会成为“马太效应”的受益者。美国的盖洛普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它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成功案例发现成功者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懂得扬长避短。盖洛普借用近年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发现一个人在3岁至15岁时大脑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也就是智力上的优势、弱势基本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例如,你可能是个交往型的人或者是取悦型的人或者是个统帅型的人或者是个和谐型的人,这些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一种类型的人去做另一种类型的工作往往不会成功因他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势,才能知道自己会在哪里能够成功。做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父母平时应多观察多分析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孩子潜能的最佳点然后进行培养引导。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根据主观的愿望和片面印象,硬要孩子向某方面发展那么孩子不仅不能“扬长”发展,甚至会表现得相当“笨拙”。如果父母由此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并失去信心,就可能淹没孩子尚未被发现的潜能,还会使孩子产生“我无能”的“认命”心理,降低他的自尊和自信。要发现孩子的潜能,就需要父母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一些才能,有可能就在一举一动的细节中。父母要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当孩子的才能火花闪现时,父母要善于发现它,认可它。具体方法如下⑴ 解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贝多芬4岁时喜欢在琴键上来回按动,其祖父有意识地去培养他的音乐才能,结果他8岁就能登台表演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父母平时要仔细观察,看孩子是否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感兴趣或经常阅读某一方面的书籍或特别珍惜某些物等。此外,多与学校的老师联系并与孩子一起玩耍、散步、旅游,以便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兴趣。⑵ 察孩子的行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经过研究后发现人有七种智力: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动觉、空间关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每个人的七种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优势所在,就要留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一般来说,语言智能强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强,对语言的理解快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计算能力好。喜欢推理分析空间智能好的孩子喜欢搭积木、建房子和画画,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好,模仿动作惟妙惟肖。人际智能强的孩子可能是天生的领导者。善于和人打交道,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对节奏敏感。喜欢唱歌跳舞内省智能好的孩子,做事有计划充满自信。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孩子,喜欢动物植物观察力过人。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表现,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了解到他的优势智能。⑶ 解孩子的性格据德国科学家研究:孩子的个性也是其天赋的“显示屏”。20年前密歇根大学的专家对125名3~10岁孩子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依据孩子在同别人发生意见分歧时的态度予以性格分类并与现在的情况进行对照研究。他们发现那些自己的意见一旦被否决就哭的孩子,感情脆弱、敏感,日后大多数成为有艺术特长的人。专家的解释是,这类孩子不尝试解决冲突,因此长大后内心世界比较丰富。而那些显得自信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人成了法官、新闻记者或律师。至于那些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为证明自己正确态度咄咄逼人的孩子,日后容易成为部门的领导或管理者。一旦发现孩子的潜能,就要珍惜他的潜能,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培养,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而对于无能为力的领域,就不必耗费过多的心力。因为在这些领域,孩子往往缺乏天分,就连做到“马马虎虎”都不容易,更别说做到“卓越”了。家教故事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此后,父母只好根据瓦拉赫自己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也不会润色,不久又得了个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老师给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结果化学触发了瓦拉赫的潜能,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这个文学、绘画方面的“差生”,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