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煦凯,黄煦凯讲师,黄煦凯联系方式,黄煦凯培训师-【讲师网】
互联网+金融财务培训管理专家
黄煦凯:金融不稳定性及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机
2016-05-22 2521

  要:本文将热力学中能量和熵的理论引入金融体系,提出金融熵的概念。通过对金融能量的耗散和金融熵变的分析,阐释了金融不稳定性,指出金融不稳定性是由金融熵增所致。通过对金融熵增的因素分析,指出降低不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金融系统的自组织功

能,以及从系统外部环境引入负金融熵流.本文还从熵的角度分析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熵与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金融不稳定性及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构建我国金融稳定制度的方法。

关键词:金融能量、金融熵、金融系统、金融不稳定性

一、           引言

什么是“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呢?首先要明确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涵义。金融稳定即指不存在金融不稳定的状态。目前对于金融体系稳定性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各种金融机构及其构成的市场金融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规章制度的总和构成一国的金融体系。金融脆弱性的基本内涵强调脆弱是金融业的本性,是高负债经营行业的特点所决定,这是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有时称为“金融内在脆弱性”

金融脆弱性而言,其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各异。早期学者认为金融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基础的恶化。Minsky1982)认为金融脆弱性来自于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本性。Diamond and Dybvig1983)指出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部门稳定性的源泉,认为银行体系脆弱性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随着信息经济学及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诸多的研究强调了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及其预期对于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意义,并形成了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理论。亚洲金融危机使许多研究集中到诸如对外借款、不良贷款、金融自由化、汇率制度等方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金融脆弱性。

虽然这些文献对研究金融体系脆弱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主要着眼于影响金融稳定性的单方面因素,没有综合考虑金融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非线性和动态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脆弱性存在的问题。而在这方面,作为普遍科学方法论并被誉为“宇宙至高无上的哲学规律”的熵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本文就尝试从熵理论出发来分析金融体系不稳定性问题,阐明熵与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金融不稳定性及金融危机的关系,并试图给出减少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二、把金融熵引入到金融领域

熵理论已经从单纯描述微观世界的热力学物理概念,演变为一个与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动态开放的概念。这一理论也被推广到几乎所有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范畴。爱丁顿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将熵增定律誉为“宇宙至高无上的哲学规律”,爱因斯坦则称之为“一切科学的根本法则”。

尽管熵理论在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若直接把它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必然会产生不少问题。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不加限制的推广是不可取的。本文把熵分为热力学熵和非热力学熵两大体系,后者主要指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熵,并对非热力学熵变规律界定为:在同一层次上,系统内的正熵和负熵具有共轭性(既共存又相反的性质),总熵变等于正熵、负熵的累加之和,其结果属于实数,可分为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三种情形;对于理想情形,总熵变等于零。虽然金融体系和热力学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运动体系,存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金融体系中却存在着与热力学体系中产生熵的相似条件。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运动体系实质上都是传递能量的运动系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试图把金融体系和热力学体系进行模拟,把金融资源的运动和热运动结合起来,提出金融熵的概念。

金融体系是一个金融能量持续运动并不断转化的系统,而且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具有不可逆性,所以一切金融资源的运动都是不可逆的过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正是系统产生熵的条件,因此,金融体系的不可逆性的运动形式必然会产生金融熵。本文将金融资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可转化为实体经济投资的金融资产。将金融体系所拥有的金融资源总和称为金融资源的总供给,把单位金融资源所能实现的GDP产出称为金融资源的产出能力,把金融资源的总供给与单位金融资源产出能力之积定义为金融能量。同时将金融系统中所贮存的金融能量的无效耗散部分称为金融熵,以这一概念表示金融系统的混乱程度。

四、用金融熵对金融不稳定性的阐释

著名的货币金融学家弗里得里克·S·米什金(Fredric S. Mishkin)在《全球金融不稳定:分析框架、现象和问题》一文中对金融不稳定做了这样的定义:“当金融体系所受的某些冲击已经明显干扰了信息传递,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再能有效地将资金传输给生产性投资机会时,金融不稳定就发生了。事实上,如果金融不稳定的程度达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它就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功能的丧失,即引起人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Mishkin1999)。简言之,金融不稳定是指在各种内部冲击之下,大部分或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和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出现超常变动,进而导致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影响到实质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在这种失衡达到十分严重的情况下,金融不稳定将表现为金融危机,换言之,金融危机是金融不稳定的集中表现。

本文将金融不稳定性界定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自身不稳定性及易受攻击性,其实质是金融体系内部的运动状态的混乱和无序的直观外在表现。而其内部的混乱和无序状态是因金融资源在传递与转化金融能量的过程中,出现无效金融能量耗损而致使金融熵增并累积所致。所以,本文认为,金融不稳定性是因金融系统中的熵增而产生并存在的。即存在如下机理:金融熵增——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金融不稳定性——金融危机。

五、从熵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危机(以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告诉了我们很多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危机的办法,但九十年代以来多次发生的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却给予这些理论以“证伪”,尤其是1997年影响深远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次贷危机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说明GNP、通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等传统衡量经济状态的指标不再完全适用, 与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相比较,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远远滞后了。所有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去重新认识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下潜藏着的不稳定根源。事实上,现代虚拟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倒金字塔结构是现代经济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内在根源。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引起了金融系统的熵增,而熵增使金融风险产生并累计,并诱发金融脆弱性演变为金融不稳定性,当不稳定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引起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即,内部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尤其是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缺陷性因素的积累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当与低效率: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

②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

③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过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D0亿美元。

⑤汇率制度僵化。

⑥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2) 从外部原因看,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引发了金融危机。由于东南亚各国过早地实行了本币的完全自由兑换,于是,国际炒家从当地银行贷出大量该国货币投向外汇市场,该国货币贬值后,再以较低价格购回,除了归还银行贷款和利息外,还可以获得巨额利润。国际炒家的投机对东南亚各国实施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的稳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些因素导致了金融系统中的熵增,引起金融风险累积,产生金融脆弱性演变为金融不稳定性,并最终演化为金融危机。

2、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金融创新引起熵增的实例分析)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资产价格泡沫增加了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贷款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放松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本身就属于高风险产品。首先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金融产品创新既有风险又有收益。金融创新更多的还是要在优质资产的基础上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因为次级贷款本身就不是优质的产品,是有问题的资产,是对于有问题的资产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打包,当然这种方式有可能适应对有投资风险偏好的人比较适合,反之的话就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在创新过程当中要更多的用优质资产,那么一些不良资产或者是有问题的资产是不宜于创新,否则会导致金融系统的熵增,增大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其次为分散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是所谓的债务抵押证券(CDO),它是将基于次级按揭的MBS(按揭支持证券)再打包发行的证券化产品,这一过程被称为二次证券化。在这次证券化过程中,基础资产池中的信用风险不同程度地转移到不同档次的CDO投资者。此外,以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风险转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CDS可以用于高级档CDO的信用增强,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护出售者,进而获得资本市场准入;另一方面,CDS也可以被信用保护出售者用于构造高风险的合成CDO,以承担次级按揭风险来获取高收益。金融创新产品让风险转移进一步市场化、扩散更广,使得金融系统的熵增加,最终酿成金融危机。 
  上述分析表明金融创新与危机产生和传导密切相关,金融创新产品使金融体系信用风险承担总量增加,导致了信用风险由信贷领域转移到资本市场,进而传导到更加广泛的投资者。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在本次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金融业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面临越来越大的金融创新风险。可以说金融创新引起了金融系统中的熵增。即:金融创新——金融熵增——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金融不稳定性——金融危机。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美国次贷危机都是由于金融系统中的熵增而产生的金融风险的累积导致金融脆弱、引起金融不稳定性所演化而来的的,也可以说是金融生态恶化所致。即:金融熵增——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金融不稳定性(金融生态恶化)——金融危机

由如下模型表示其机理:E=aI(UVW+X+Y+Z)BJ+cK

其中:E金融熵增  I—内部因素U经济结构不合理V—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W—汇率制度僵化X—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Y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  Z金融创新 J—外部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K—其它(如:征信体系不健全、金融产权制度不清晰、金融监管不到位等)abc代表权重。

五、减少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构建我国的金融稳定制度

源于金融脆弱性(FinacialFragility)的特征,金融危机(FinacialCrash)已成为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个幽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00年,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场系统性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各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金融机构本身到财政、货币以致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都受到冲击。因此,防止金融脆弱,建立稳定金融制度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就我国而言,金融体系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我国的转轨过程为双重转轨,即由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轨的同时,小农经济向现代化转轨。而在这双重转轨中都孕育着不稳定性。在双重转轨中的诸多非稳定性因素,对中国金融稳定性必然产生影响。表现为风险和不稳定性因素向金融体系的集中,为金融体系承担了相当多的转轨和改革成本,金融制度本身变迁中蕴涵的不稳定性,从而决定了转轨时期中国金融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

()构筑有效的金融安全网制度;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完善金融产权制度;

 ()人民币汇率采取管理浮动制;

(五)采取多种监管形式,加强金融监管;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步伐,做实实体(制造业),使经济增长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新鲜的动力,让未来之路走得更坚实一些。

在次贷危机中,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因此加强监管非常必要。 
 总之,既然金融不稳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金融危机,那么降低不稳定性的有效途径是发挥金融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以及从系统外部环境引入负金融熵流,这就需要构建金融稳定制度。构建金融稳定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努力,也只有银行、证券、保险业运行有序,稳健、和谐,从金融系统外部引入负熵,金融系统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福赐:工程热力学原理和应用,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2

2.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3.王恒君:经济能·经济熵·经济危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72-75

4.何 刚、陈文静、叶阿忠:熵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财经研究,20043):

5.南旭光、罗慧英:基于熵理论的金融脆弱性分析,美中经济评论,20035

6.南旭光: 金融脆弱性的动态视角:金融熵及制度变迁,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7. 黄德思、单顺刚:运用分析热力学系统的熵理论分析中国金融生态,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3

8.海曼·明斯基: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1982.

9.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0. 石俊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Financial Fragility,Financial Creation,Financial Risk And FinancialCrisis——Analysis Of FinancialInstability Based On The Entropy Theory

Abstract:This article lead energy and entropy theoryinto financial system from thermodynamics,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fianancialentropy.It explained financial instabi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dissipation of financial energy and financial entropy and contended that thefinancial instability comes from growth of financial entropy.It contended theeffective method to decrease the instability is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should play a self-organization role and draw into passive financial entropycurrent. Further more,the artcle analysed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SoutheastAsia and the crisis of the subprime bond in USA and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entropy and financial risk,financial fragility ,financial instabilityand financial crisis.In the end it put forward the method to biuld thestability system of finance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Financial Energy,Financial Entropy,Financial System,FinancialInstability

 

 

 

作者简介:黄煦凯 (黄德思),男,汉族,19736月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 籍贯:四川成都,经济学硕士 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成果 :1、比较中外助学贷款尝试建立"教育发展银行"武汉金融2004年第072关于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思考<<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 第023、运用分析热力系统的熵理论分析中国金融生态《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年第34、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关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9

研究方向:金融、国际金融等;通讯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金周路999号 邮编:610039

联系方式:手机 13880128576  电话:028-87721131

Email:huangxukai2008@126.com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