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明,刘小明讲师,刘小明联系方式,刘小明培训师-【讲师网】
中国实战派生产质量采购管理讲师
刘小明:不管大事小事都向领导汇报吗?
2016-01-20 51679
  • 怎样消除下属对领导的依赖性呢?
    下属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对领导的依赖性很强,凡事都问领导,让领导作决定。请问如何消除下属对领导的这种依赖性呢?
    提问者:欧阳 时间:2007-12-15 17:22:46.0

其他回答

  • 你 的问题我有同感,更甚者我和这样的人共事了八年.我认为对于这样的人,第一要逼,第二还是要逼.逼他思考,逼他独立完成工作.这种人你不逼他,他什么事都 做不成,关键时刻还会坏事.如果他是聪明人,你就注意他的方法;如果他是个精明人,你就给他一个明确的完成时间;如果他是个经验老到的人,你就要他的结 果;如果他是个卤莽的人,你就要注意他的过程;如果他是个蠢人,建议你把他干掉.你只要放手,让他感觉到你有授权,这种人还是会有触动的.

    回答者:冯国志 于2007-12-15 19:33:52.0
  • 团队会遇到很多合作的困境,常见的两种困境是团队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和如何对待团队中的明星员工。

        “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比较稳定,不会是临时性的;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很大;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依赖性很强。”陈说。更现实的说法来自于周科进:“团队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想像中的那种可以共患难、出生入死的团队是不可能的。”

        在我们这个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里,几乎每个人从童年开始就被灌输团队合作的观念。但是,在企业或其他组织中做事时,我们经常发现理想中的团队并不存在,或 根本没有团队,只有一起工作的人,或团队成员产生严重的摩擦,或有人以团队的借口怠工,把任务推给别人,或明星员工主导一切……在中国,很多企业管理者在 内心里对团队合作并不看好。千龙网总裁周科进的话可能有代表性,他说他认同张瑞敏的观点,“领导者亲历亲为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管理学者的观点甚至更为激进。“我们所设想的团队合作的益处被实证研究一一否定。”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陈晓萍7月中旬在北京演讲时说,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 团队合作困境,这个结论是根据她在西方进行的团队研究得出的。譬如,我们一般设想团队做出更好的决策,但研究表明,团队决策不是过于激进就是过于保守。

        当然,陈晓萍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明团队无用,而是揭示团队合作困境的机理,并加以应对。她也说,由于文化因素,与西方团队合作相比,东方的团队要更强调领导的作用,需要他/她用领导力与权威来行使最后的决策权。

        陈说,我们经常用团队的形式去完成任务大体是有这样几个原因:同伴激励作用,如果我一个人做一个事情就是一个人做,如果旁边的人做同样的事情你就自觉不自 觉地想比他做得更好;完成单人无法完成的任务;集思广益,倾听多方观点,我们希望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使一个决策做得最客观、最公正、最少偏见。这是 对团队的理想看法。

        “团队用得好的话确实能够把最好的东西发挥出来,把个人最大的潜力发挥出来,为公司带来很好的成效。”但是,我们应对团队有更实际和准确的看法,首先是 “绩效并不一定大于个人的绩效,这取决于团队的工作任务性质。”如果这个团队的任务是搬一个大桌子,一个人搬不动,必须三个人搬,这种情况下团队绩效大于 个人绩效;如果两个团队进行登山比赛,团队绩效取决于爬得最慢的那个人,团队绩效等于最差的个人绩效;有的情况下,团队绩效等于最好的个人绩效,譬如团队 的任务是解决技术问题,团队中正好有人特别擅长,他解决了问题,团队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通常的情况下,团队绩效只能等于小组里面第二个最好的人的绩 效。”

        团队会遇到很多合作的困境,常见的两种困境是团队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和如何对待团队中的明星员工。

        应对“搭便车”问题

        对于团队成员的搭便车行为,“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努力把每个成员对团队的贡献区分化。”陈说。最好的团队模式类似于接力赛,每个成员的贡献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被辨别出来。但是往往团队碰到的任务不是接力赛而是赛艇或者拔河,个人的贡献往往不易辨别。

        另外一个方法是沟通。要让大家建立信任,建立团队的凝聚力,对目标有共识,不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沟通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譬如,团队讨论可 以帮助大家认识到不合作的损失,让每个成员了解团队合作和好处,认识到自己在合作中的重要性。讨论中各抒己见,一般来说都会从比较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大家 觉得其实我们想法挺相近的,有助于建立团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讨论也有助于建立信任感,讨论让大家觉得在这种社会规范中大家都是愿意合作的人,虽然没有硬 性要求我们一定要合作,但是我觉得我们团队里面的人都愿意合作,这会激发合作的愿望。

        第三是创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气氛和行为规范。团队成员一起工作时,整个团队气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行为。“其实,每一个人头脑里面都同时存在多种行为规 范,一是我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大家都知道社交场合应该很友好,经济的场合、商业的场合大家应该竞争。”

        即使无法把每个成员的贡献都区分开来,但是如果让团队成员认识到有人在评价他们的行为,也将是有效地摆脱搭便车困境的方法,陈认为。比如说在赛艇比赛中, 也许观众和评委无法知道一个选手是否努力参与,但是他身边的合作伙伴肯定知道他是否在同其他伙伴合作。因此,团队其他成员的评价是摆脱搭便车困境的有效方 法之一。

        明星员工的危险

        明星成员的地位是团队的另一个危险。“就像今年的湖人队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团队,因为个性极强的明星成员在团队中起了负面作用。”陈说。在今年的NBA决赛 中,拥有有史以来最豪华阵容的湖人队1??4不敌18年来第一次进入总决赛的东部平民球队活塞队,前者拥有四位超级巨星:科比、奥尼尔、马龙、佩顿以及全 联盟最知名的教练迈克尔。杰克逊。

        湖人队的失败有它的理由:科比和奥尼尔争论谁应该是球队领袖的新闻经常出现在当地体育报纸的头版上,他们争相向媒体诉说自己对球队的贡献;而这两个人无疑 也有他们自私的一面,科比在比赛之前还要出庭参加对他强奸罪的指控,奥尼尔则经常抱怨太累或者因为小伤病而在常规赛事中拒绝出场比赛;至于另外两位巨星马 龙和佩顿,他们只是为了总冠军戒指加入这个团队的。

        “一般来说,团队里面都会有明星员工,就像自然领袖一样,其他人对他的某方面的能力特别尊敬。如果有的话,就利用他的效应,把他变成最支持这个团队的人,让他的行为来影响其他人。”陈说。这是团队对明星成员的最理想的管理。

        但是往往对明星成员的管理会出现像湖人队那样的情况,反而损害了团队自身。“如果明星成员特别自傲,表现得难以合作,而沟通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也许是请他走人。”陈说。湖人正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最后走人的是奥尼尔。

        团队中的领导

        “中国,也包括日本和韩国同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也影响了团队模式在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不同。”陈说。

        西方团队的典型特点是:团队成员平等,成员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决策过程中每个团队成员都要参与。宜家作为北欧的企业,它的团队模式中强调平等和所有成员参与决策。“他们甚至连管理者、领导者的头衔都没有”,陈对记者说。

        她对记者介绍说,她认识的西雅图宜家家具的老总在公司里面甚至会扮演推销家具的服务生和清洁地面的清洁工人的角色,而宜家中的每个员工都会随时做所有其他工作。它“不给每一个人设定特别详细明确的职责,而是让员工自己去想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怎么样协调和合作。”

        “但是这种团队模式在国内很难推广。”陈说。东方的团队是另外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一个层级的存在,同时强调领导的作用。这种团队往往需要一个领袖和权 威来“牵头”做一件事情,同时需要领袖和权威来行使最后的决策权。“当然,如果要想建设成一个团队,领导必须清楚他和他的下属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因为只 有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感觉才构成一个团队。”陈说。

        陈晓萍在国内进行的调查结果列出了人们认为团队领导所应具备的品质:身先事卒、有效沟通、责任分工又不分家、善待下属、为成员的成长着想、严格要求、积极 指导、提供支持但是不多干预、勇于承担责任、待人公平、追求创新。“在西方团队中绝对不存在对领导的这么多要求。”陈说。西方式团队对“领导”的要求往往 只是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

        陈晓萍所说的是狭义的团队,那些紧密合作、共同工作的团队,而非一个巨大的集体。她对记者说,“我讲的团队都是很小的团队,10人以下的。”在她看来,航 空公司的一个飞行小组就不能被视为团队,因为它仅仅是一些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临时组合起来的,完成一次飞行之后就会解散。

        “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比较稳定,不会是临时性的;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很大;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依赖性很强。”陈说。更现实的说法来自于周科进:“团队应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想像中的那种可以共患难、出生入死的团队是不可能的。”


    回答者:郑淑坤 于2007-12-15 21:49:10.0
  • 领导=权力+影响

      李洪佳

      权力是支配他人行为的制度性力量,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组织中担任某个职位,就可以获得与这个职位相应的权力。而影响力则是一种不依靠权力就能够使 人心甘情愿追随你的能力。对于权力的含义人们并不陌生。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组织就不能实现目标;权力能 消除混乱,带来秩序。权力、职权、权威这几个词汇,几乎从管理学诞生后就是研究的关键词。

      但对于影响力,在科特之前进行专门研究的人不多。对于权力和影响力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领导活动中是如何交织到一起的,人们更是知 之甚少。哈佛商学院的约翰?科特,有可能是第一个从权力与影响的相互关系角度来发掘领导作用的学者。在他的《权力与影响》一书中,他特别强调了运用影响的 权力对成功的领导的重要性。

      近几十年中,一些社会和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对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专业工作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影响,使之呈现出日趋复杂的局面。这种复杂性表现为 一种多个不同企业群体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简单概括就是差异性和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的各方所存在的差异常常引起许多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冲突。如 何以富有成效的方法解决冲突,使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团结而不是更加离心离德,以及如何产生出创造性的决策以避免极具破坏性的权力斗争,这就是科特 进行研究的出发点。

      科特为了寻找一种使企业更具竞争能力,更具适应性和应变能力的灵丹妙药,对大量的综合性企业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发现只有重新发掘领导作用,才 能扼杀官僚主义的勾心斗角、本位主义和危害极大的权力斗争,进而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他认为领导不必以获得职权为前提和作为保障,领导活动也不应是 职权对职权的单向影响。正确认识领导的前提,是区分领导与管理的不同。当一个有领导职务的人以强制性为基础,以外推力的形式对部下发挥强制作用力的时候, 他已经把自己的角色转化为管理者了。管理和领导是有区别的。领导是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是一种以非强制为特征的影响,它是以被领导者的自愿追随和服从为前提 的,是在调动了追随者的“内动力”以后,追随者从内心里自觉自愿产生的内化所施加的影响力。

      领导的影响力有多种形式,建立在多种基础之上。科特把这些基础概括为:①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这里的知识不是指从教科书上或者是从正规的 培训教育中学到的那些知识,而是有关工作的详细情况。②良好的工作关系。领导人要重点处理好工作中的三种关系,一是与自己权力管辖范围以外的人员的关系, 在缺乏常规权力的条件下力克阻力、谋求合作;二是与部下的关系,这需要领导人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交道;三是与上司的关系,这需要领导人研究如何去“管 理老板”。③良好的个人履历和声誉。一份可信的履历和业界的口碑,可以帮助一个人迅速与他人建立起并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科特认为,只有具备足够的影响, 才能弥补领导工作中固有的权力空隙。管理者需要他人的协作,但常规的职权又缺乏对这些人的实际控制权。这时,影响力的作用就凸现了出来,正确运用影响力, 才能有效、负责地管理形形色色的人员和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影响作用和强制作用的区别出发,科特开始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研究社会中的人们怎样文明地得到更多的权力以及如何文明地展示和运用自己的权力,进 而使自己的领导理论超越了一般管理学的窠臼。权力离不开影响,而绝不是仅仅从法规制度中获得的职位上的强制权。科特所说的权力,即影响力,更多地取决于人 格魅力。他认为,真正能够领导一个团队的人,不在于级别和岗位,而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影响力来弥补工作中固有的权力空隙。

      科特的权力观可以弥补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中的合理合法权力的不足。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想的官僚制组织,是完全以符合理性的法律制度为依 据的,在官僚制组织中,权力来自于人们对法律制度的理性信仰。所有的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是按照完成组织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仔细划分的。强化领导就 是提高领导的法定权力,领导的理性所依靠的是等级关系的组织结构。但是,随着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人们在目标、价值观、利害 关系、职责和认识上存在分歧,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靠别人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而且更多的时候领导人对他们的依赖对象并没有控制权,即一个人的职权和他完成 工作必需的权力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一段权力真空。这时如果仍然倡导组织关系(包括成员关系和部门关系)完全理性化,组织内外的人际关系均要做到非人格化, 与组织有关的任何人员、部门及其关系处理都不能以个人感情代替理性准则,总之,如果完全坚守韦伯式官僚组织的架构,组织冲突便会随之而起。而且韦伯的官僚 制组织只强调管理者对部下有一定的支配权,而忽视了作为一个群体,部下对上司亦有一定的影响,部下的影响可能会给上司的权力造成一个个空隙。正如一些领导 科学的专家所认为的那样,“一个领导者要有心甘情愿的追随者。如果没有取得别人的支持,领导者也不复存在。”“如果没有追随者,就不能算做领导。”所以, 对于任何一位领导者来说,职位权力是必需的,但仅有职位权力和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

      从科特开始,管理学的一般著作中关于领导的论述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管理学教科书谈到领导,多数是从职权的规定、权责关系的一致、命令权的运 用等方面展开。而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著作以影响力来定义领导概念,并把构成影响力的因素分为职权影响力和人格影响力两大部分。命令权、奖惩权等, 都被归入职权影响力;而知识、智慧、魅力、人品,乃至特殊的技艺、情感的渗透以及人际之间的良好沟通等等,都被归入人格影响力。而且人格影响力逐渐变成领 导理论研究的重点。从这种变化中,不难看出科特的学术影响。

      科特关于利用领导来弥补权力空隙的观点,对当代的领导活动仍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也有助于人们恰当区分管理与领导的真正差别。在中国,许多人把 具有领导职务的人称之为领导者。这样,无形中就把管理者与领导者混淆起来,当官就是领导几乎成为人们的普遍看法。许多领导者也一直沿用着以往传统的命令式 管理方式,认为领导就是发号施令。在这种建立在强制支配模式的体制下,尽管管理者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但工作手段往往只是一味地强调自身的权力,用强制 性方法来强迫下属听从指挥,管理效果甚微。下属对领导往往怨声载道,上司对部下往往横眉冷对。对下而言,头头没有威信;对上而言,员工不听指挥。上下之间 总是在玩猫捉老鼠、老鼠躲猫的游戏。而对于那些与他们的工作有密切联系但又不是他们的上司或部下的人,比如其他部门或公司的人员,这些管理者就只会抱怨没 有权力从事他们应当做的工作,似乎没有权力是他们管理不力的根本原因,从而规避自己的责任。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恰恰是领导人不懂得合理的管理方式,没有 恰当的领导方法,不讲究领导艺术,尤其是忽视了其自身素质及相应的影响力。科特关于运用影响力来弥补权力空隙的观点,可以促进人们解决这一问题。

      按照科特的观点,加强领导首先需要的是一种能力,即能够充分利用一切影响力来弥补工作中固有的权力空隙,同时愿意运用这种影响力,尽职尽责地敦 促上司、带领部下、调动同事以及企业内外人员的积极性,来实现组织的目标。所以,作为一名领导者,不能仅靠制度性的权力,更重要的是靠影响性的权力,坚持 以影响性权力为主,制度性权力为辅,把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利用领导者的影响性权力。两种权力同时并进,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保证工作顺 利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科特的权力来源和影响力的观点,不仅对身居高位的管理者有用,而且对普通员工照样有用。从影响力的角度看,组织中的任何岗位,都 离不开影响力。一个员工,所拥有的强制性权力几乎微乎其微,然而,从他进入组织开始,就会不断建立并增进他的影响力。尤其是新来的基层员工,几乎没有什么 职位性权力,他们只有极少量的权力源,即工作中的一些业务技巧。为了更好地弥补以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权力空隙并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基层员工在 他们职业生涯的初期,其中心任务就是建立必需的影响力基础,即信息网络、所有的合作关系、良好的个人履历及声誉等等。只有建立了必需的影响力基础,才能使 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