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执行主席孫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要适应的过程
南国早报 2013年01月07日08:19
尽管国家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一场场好戏频繁上演,但在中国企业中,更多的是盲目跟风的铩羽者。并购失败、上当、整合不力等等窘境充斥在并购路上。
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2008年6月,平安保险集团最终将持股比例锁定在4.99%,总投资额达238亿元人民币。之后,富通集团成为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第一批金融企业,截至2008年9月底,富通集团的股价下跌幅度超过了70%,直接导致2008年第三季度平安保险集团季度报出78.1亿元人民币净亏。
上汽遇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2004年10月28日,上汽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此次收购,上汽的本意是借此迅速提升技术,利用双龙的品牌和研发实力。但并购之后主要遭遇了两个问题:一方面,上汽对并购的收益估计过高,双龙汽车虽然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在技术和研发上较好,但缺少市场;另一方面,上汽在收购双龙之前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对方的工会文化认识不足,乃至于在收购后两个企业的文化难以融合,合作与企业经营拓展无法真正展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在年中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产生巨额亏损,累计亏损额达950.5亿元。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对外投资真实存在的风险要比现在已经暴露出的大得多。
对此,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亏损的原因是由于我国企业经验不足。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前,我国企业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始终在国内转圈。刚刚走出国门肯定会出现“水土不服”,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中国企业的水土不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我国企业并购经验不足。自身缺乏人才,缺乏投资经验,缺乏海外投资并购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二是海外并购目的不明确。很多时候,只是图便宜、图影响,并未和自身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方向相结合,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三是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人员管理、文化融合、法律环境、当地行业政策的不熟悉、不理解等。
2012年伊始,中国企业又发起了一连串的“重磅”海外收购。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王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欧美等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之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会明显增加。我国企业面临“抄底”的有利时机,并购的潜在市场会更好。低成本下,中国企业盈利的胜算也会大增。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也是恰逢良机。近期,各个行业的十二五规划纷纷面世。几乎每个规划都提到,鼓励并扶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扶持政策包括了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不一而足。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收购资产的意义更为彰显。比如山东重工对法拉帝的收购,瞄准的就是中国船舶工业的一大软肋。海外并购将会给我国企业带来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这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必备的要素。”
新机遇伴随着新挑战。王丹青表示,世界各国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对行业的并购也会更加慎重。随着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在进一步海外并购中,我国企业并购对象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越发提高,这就导致更加可能受到当地政府层面的影响,而且很多央企的海外并购是有关石油、矿产资源的,这一块也将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管制。
-----------
孫飛教授字彬桓(孙菲):著名经济学家、金融信托基金专家、投资银行家、国际金融投资家联合会执行主席、国际私募股权投资联盟执行主席、中国风险投资协会执行会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金融投资委员主席、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公学网、中国国际招商引智网首席经济学家、国际财务策划标准联盟协会副主席、世界资本市场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美国运通投资银行副董事长、中国国际资本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国投基金管理集团董事长、昊朗体育控股集团执行董事、美国成功证券公司副董事长、常青藤资本集团合伙委员会主席、中体运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中国智谷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投华瑞投资基金管理集团董事长、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