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美,恶:美丽和丑陋对立存在,缺一不可。
2.长短相形:相比较。 王弼本原为“较“,帛书甲乙本为“刑”, 此处根据其他古本采用“形”。
3.高下相盈:互相显现。王弼通行本为“倾“,据帛书甲乙本改正为“盈”。
4.圣人:圣人为感悟道,并按道德规律顺势而为的悟道之人。
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前,人类处于天人合一的状态中,即人人都是圣人的时代。人类尊道而行,不彰显个体和私欲,自然而然完成生命循环,同其他野生动物生命循环一样。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渐渐脱离了天人合一的状态,更多地迷失于个人的意愿和贪欲。 在人类脱离自然规律、迈向人类意愿的那一刻,悟道、遵道奉德的人不被人类的私心贪欲所惑,仍然活在道德规律当中,这些人就是老子所称的“圣人”。
圣人在人类从野生、与道同在的生存状态向现代物质生活迈进时,用简单的“阴”和“阳”两个符号把他们当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感知做了记录,后来慢慢形成了中国的第一部经书《易经》。 再后来在公元前550年左右,有个叫老子的圣人用5000言对道——纯宇宙意识能源——EPC的无(道的意识能形态)——有(道的物质显现)——无——有的无限动态平衡进一步阐述,明晰了天道、地道、人道,便有了《道德经》,《易经》和《道德经》这两部经书是中华祖先对地球人的特殊贡献。
随着人类渐渐远离纯宇宙意识能——道,呈现为圣人越来越少的状态。但道从来都贯穿于宇宙、人类生活当中,圣人承担着弘扬道德的圣责。在中国的圣贤经典《易经》《黄帝四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圣人的地方,也只有古时候的圣人有能力著述经传,为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今人只能写各种论文了。
今天的科学也越来越多地反映了《易经》《道德经》之重要及科学。
道一直贯穿于人类生活中,在各个时代都有圣人和体悟道、遵道而为的人。人类的历史也无非是反证道德本源存在的历史。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留下的无数英名,也是道在人间的体现,这些英名的第一品格就是道德本质——为公,无我。
人类越来越多地远离本源规律,迈向基于彰显个人能量的十分漫长的、曲折的道路。这也正是道本源为人类设计的一条通向最终感悟的回归大路。 人的自然使命就是透过历练来更清晰地认识和弘扬道德,按规律自然而然生存。道使“人”这种动物具有其本源的能量、思维、语言能力,就是要形成一个整体与个体、无私和私欲、有和无的对立统一, 而这一感悟道的使命又是一个从与道同在到背离道、到最终回归道这样一个必然,即从被动的与道同在到一个主动感悟后遵道奉德、与道同在的使命。
完成这一使命的责任便在历代圣人的肩上了。人类的历史恰是人类悟道的一次次文化的复兴和启蒙。
5.无为
无为是按规律自然顺势而为,不是逞个体后天为我的意愿和智巧强行妄为。
6.不言之教
道化生宇宙间的万物,任其规律自由发展,宇宙间的万物处处都体现出道的影子和品质。道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说教,也没有任何语言的表达,而宇宙间的一切却井然有序。 悟道的人效仿道德的品行,不去宣扬人类后发的说教。
句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世人知道什么是美, 因为有丑的对立存在;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世人知道什么是善, 因为有恶做衬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同样, 有和无互相化生, 难和易相应而成, 长和短对比存在, 高和下互相呈现, 音和声平衡应和, 前和后连接伴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真正悟道的人听任宇宙万物自主显现, 繁衍和进化, 不去宣扬人类后发的说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效仿道的品性任万物自然生长, 化生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成就万物而不主宰, 有所成就但不自我夸耀。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恰恰是因为不去凸显自我, 才可以作为道的一个粒子与其大自然母体永存。
译文
世人知道什么是美, 因为有丑的对立存在;世人知道什么是善,因为有恶做衬托。 同样, 有和无互相化生, 难和易相应而成, 长和短对比存在, 高和下互相呈现, 音和声平衡应和, 前和后连接伴随。
真正悟道的人听任宇宙万物自主显现, 繁衍和进化, 不去宣扬人类后发的说教;效仿道的品性任万物自然生长, 化生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成就万物而不主宰, 有所成就但不自我夸耀。恰恰是因为不去突显自我, 才可以作为道的一个粒子与其大自然母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