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带来机会。
每临入冬,大雁成群,由北往南迁移。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有趣极了。
正如同季节的变化,
市场的竞争环境也常常发生着气候的变化。一边是草长莺飞的互联网,一边是三秋寒风的传统渠道。消费者们如同候鸟一般,大批大批地飞向如春的南方。
迁移带来聚集效应,必然催生两波机会的诞生。
其一,大规模的迁移带来的是格局的洗牌和节点的诞生。抓住了浪潮的机会,就能乘势踏上浪潮之巅。
当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从被动变为主动,从电视转向互联网,大量流量的涌入成就了百度、新浪、搜狐;当无数中小卖家迁移到网上,同时用廉价且丰富的产品吸引大量的消费者一同迁移,阿里巴巴和淘宝就这样成了一个生态;当智能手机普及,人们对便捷性的要求持续提高时,出租车的订单转向了滴滴、快的,外卖的订单转向饿了么、淘点点,打扫卫生的订单转向了58到家、云家政。
这一波机会的本质源自一短期一长期两个要素。
从短期要素来说,消费者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其爆发的导火索是价格的诱惑。短期来看,线上渠道作为新兴渠道,成本比传统的成熟渠道低出不少,同时缩短了分销的链条,这一部分本属于渠道利润的费用让利给了消费者,他们可以用一半的价钱买到同样质量的商品。
在很多线下服装店,一个总令店员哭笑不得的现实是,衣服试好了,各方面都满意了,然后消费者抄着货号走了,到网上买去了。当然,价格不可能是永恒的竞争力,线上线下的价格从长期来看必然趋于相同化。
从长期要素来说,迁移的本质源自沟通的便捷性。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性革命,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信息的传播。因为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所以消费者才能够更轻松地购物,才能足不出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东西送上门来,还可以随便点一点鼠标,敲一敲键盘,就可以详尽地了解所购产品的全貌和种类。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我想要”但是“买不到”,这是消费者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互联网出现,把需求和供给更平衡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子商务具有不可抗性,作为一个便捷的渠道还有着更长足的发展空间。
这是第一波机会。
然而,一个常被人们忽视的简单道理是,春去春又回来,花落花又开,自然规律、历史规律、商业规律的本质之一都是周而复始。再长的冬天也会过去,南飞的候鸟总有一天会回到北方故乡。变化带来机遇,第二波机会正是来自浪潮的退去。
相比于线上空间理论上的无限性,线下的空间总是有限的,因为消费者在线下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在第一波的机会中,这种有限性造成了企业的成本负担,在和互联网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吃了亏。
但同时,这种空间的有限性也会在这场互联网的赛跑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便利总是相对的。信息沟通的快捷满足以后,商品感受、试用的短板就凸显出来。特别是诸如服装、
除此之外,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从每年双十一店铺排名的情况来看,线下品牌在触网以后,会比线上品牌进步和成长得更加迅速。以服装品牌为例,早期霸占
销售榜前十的大多是纯淘品牌,如茵曼、裂帛、韩都衣舍等。而2014年双十一排名前三的服装品牌只有一个韩都衣舍是纯粹淘品牌,另外两个则分别是优衣库和杰克琼斯。
我们可以这么推断。线上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有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因为除了信息之外,我们对这个品牌不能有更多的了解;线下品牌则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走进店内,看到装潢,感受氛围,充分调用身体结构的各个器官,对其有立体的感知。
在线上品牌高歌猛进的前期竞争中,这样的感知优势是不明显的。然而当竞争的事态逐渐加剧,线上品牌的先发优势被冲淡以后,这种优势就会渐渐体现出来。消费者在乎的是“性价比”而非“价格”,在价格越发不敏感,特别是服装类品牌,感知优势会放大线下品牌的价值感知,让消费者觉得买得更值。
可见,在当下竞争阶段,线下品牌依托实体形成了一种势能,让消费者有更亲切和更具体的价值感知,这种势能是线上品牌天生不具备的。 而这种势能在日后的竞争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叶茂中这厮胡言一句:大门没有关闭,而且也不会关闭。候鸟不止南飞,猎人总会有机会。好饭不怕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