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生气地认为孩子不够自觉不够主动,于是“恨铁不成钢”。但事实上,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往往不是孩子不想学好,而是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学好。家长首先应该理解孩子的苦衷,然后是技术操作上的指导。关于这一点,赏识教育提出了“大步退,大步进”的做法,主要是想让家长正确掌握对孩子学习尤其是语文和数学的兴趣培养。 两年前我收到一封家长来信。这位做老师的妈妈在信中描述了她儿子的一些
许多家长问我,孩子和自己在一起整天闷闷不乐,有没有“快乐指南”?我说,有,很简单,每天带给孩子一个好消息。不管这个消息的信息量大小,生命的状态就会不一样。 我在教女儿的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见了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种瓜得瓜,若干年后,长大了的女儿对我说二“爸爸,你使我干每件事情都从好的、积极的办面着想,我也有一个好消息告诉你……” 有人不屑,生活中能找到那么多“好消息
对于有些父母来说,有意无意间孩子已成为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份事业,从出生、牙牙学语,到上学、工作,真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得好好的。付出很多很多,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原因出在哪里呢?出在我们的家长太爱钻“牛角尖”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使家长们近忧太多,难以远虑。天天想着孩子学习认真不认真、功课努力不努力、听课专心不专心、分数升了还是降了这些问题,好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从一个技术工人
我在广州对400多名从小学到中学的家长做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孩子有没有良好的学-B习惯。结果显示:只有不到TO个家庭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70多个孩子中女孩子占了约三分之二。在调查过程中,家庭作业问题是被提及最多的问题。 无奈的战争每天在这些家庭中上演着。督促显然已失去了作用,孩子有本事把你的话隔离在耳朵之外,该干嘛还干嘛;监督或者监视是无奈之下的举措,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积极
望子成龙差不多是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搞清楚,一个孩子的成材包括很多能力的培养,并非仅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万事大吉了。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投身于功课,自觉承揽了孩子的“后勤工作”,结果却适得其反,高分低能者有之,厌学弃学者有之,令很多家长痛心不已。 在我接触到的“问题孩子”的家长中,他们望子成龙的愿望比正常孩子的家长要强烈得多,而且大致有以下三个心理特点:第一,认为自己的人生
一天,有个孩子对我说,周伯伯,我不想再接受赏识教育了。我感到困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没有赏识教育,考试成绩不好时,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谁也不欠谁,现在赏识越多,感觉欠债越多。 原因何在?这些家长的赏识是功利性赏识,目标就是一个字——分,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如果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家长就感到赏识不管用了。 有的家长,孩子得了第一名,就不许孩子第二名;孩子当过三道杠的大队长,就不许孩子二道扛,总
“行”这个字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行”这个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因为这个“行”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满足了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要。 所有孩子无形生命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我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一提到赏识,很多家长本能地把它理解为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赏识的本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 中
(三)激发生命的潜能 在家长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有一种方法成功率最高,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 健全孩子在爸爸妈妈教育下,最后几乎百分之百学会说话、走路,这中间的奥妙是什么? 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之所以成功的奥秘在于所有家长心灵深处都是绝对地相信自己孩子“行”这一个字上。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家长本能地拥有两个宝藏,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
(二)教育是一种心态的回归 女儿七岁时,我在上海买了一本极其普通的书《幼儿才能开发》。 这本书是介绍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育思想,书的第一段话就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它写道: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尽管在他们双亲无限爱心的摧残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 在书中铃木发现:家长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心态最平稳,他对家长
当今中国,压在家长心头上最沉重的话题是教育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失败不起,失败了就意味着全军覆没,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了,但他们太不会爱孩子了。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是动物,甚至老母鸡都能做到的事,关键是会爱,农民种庄稼光爱不行,不懂庄稼就没有好收成。家长教育孩子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孩子,孩子才有美好的未来。 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父亲,当初我的梦想是女儿婷婷喊我一声爸爸,可现在女儿不仅开口说话,而且荣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