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狂是种病
“只有偏执狂能生存”是一句西方谚语,具体想表达什么没有个确切的说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之所以被我们熟悉甚至深入骨髓,源自于一个匈牙利人,这个人叫安迪.格鲁夫。如果这个人你不熟悉的话,英特尔公司你该很耳熟能详了吧。他就是举世闻名的英特尔的创始人、前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名头够大了吧。不知道什么机缘,安迪.格鲁夫把这句话奉为经典,然后进行发挥,甚至出来本同名的书,在中国大卖特卖。在英特尔的巨大影响力下,在安迪.格鲁夫的不懈感召下,“只有偏执狂能生存”竟然被众多企业家更多的是中国企业家奉为圭臬,成功的不二法宝。亦成为成功学或打鸡血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让若干年轻人深信不疑,当作座右铭来解读一切的名利、成败或繁华、沉沦。
之所以“只有偏执狂能生存”能大行其道,有太多直接或间接或牵强附会印证的案例,而且都是成功的案例。比如马云和阿里巴巴在互联网购物领域的江湖龙头地位,把马云的成功归结为其偏执狂;比如京东的刘强东在京东十几年的坚持,虽然烧而不是花了几十亿的美金,开创了没有盈利而能在美国股市高调上市的先河;比如任正非几十年如一日强调狼性文化,给我们感觉其一直低调并偏执,从而打造了另众多同类公司不寒而栗的华为,包括曾经的通讯巨头。仿佛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必须依赖个性方面的独特,也就是所谓的“偏执狂”,偏执狂不但能生存,而且能成功。
令人遗憾的是,这句话单纯的用来打鸡血或许有用武之地,但如果真的被忽悠当真了,要么你还幼稚,要么你智商太低了,要么你犯病了。因为偏执狂是种病或者是一种慢性的病态,而且是心理疾病。不妨想下,什么人会真的偏执狂,无外乎三种人。第一种人,极度自负的人,深信天生我才必有,如果成功了,用偏执狂作为最好的注脚,如果尚未成功,亦认为自己依然不够偏执,从而给了自己最好的理由;第二种人,精神病患者,注意并不是神经病,这二者有区别,暂时就不做解释和区别了。这类人是精神错乱者,有了不符合常识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认识偏差,甚至是低级的常识错误。比如有人觉得自己是真命天子,而且只要我认为自己是真命天子我就是,正如我认为自己是成功者我就是成功者,但他压根不知道甚至不愿意知道,在别人眼里有可能就是一坨屎;第三种人,随波逐流的盲从者,基本上还在人生的低谷徘徊,并难以突破。在成功学的洗脑后,仿佛顿悟了(注:佛里面有两种悟,一种是顿悟,一种是渐悟。大多人只能是渐悟,说顿悟的人基本上是扯淡。),原来自己不够偏执。
正如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有各自的不幸。成功的人有大都相似的理由,失败的人有若干失败的理由。任何凡夫俗子都梦寐以求成功,一旦成功了,立马就可以从屌丝变成土豪了,从矮锉穷变成高帅富了。但是,成功何其容易呢?我们赶在一个好时代,成功的概率比三十年以前大大提升,但并不代表任何人都会取得所谓的成功。马云、刘强东、任正非等大佬的成功,与其说源自内心的偏执,不如说赶上了风口,在风口上,猪都能被吹起来。不可否认,他们有独特的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冒险精神,但只用偏执来概括,未免过于低级、庸俗。也许,失败者总要找点失败的理由,不够偏执成为了最好的背书,于是乎真的开始成为“偏执狂”了。但别忘记了,他们自己是永远不承认的,偏执狂是一种病!
陈培松2015年1月2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