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
虽然很喜欢看书,也很喜欢孩子,亦有望子成龙之心,虽然关于孩子教育的书本很火爆,当年京东进军图书,面对当当和亚马逊卓越两大图书巨头的时候,就是从幼儿图书撕开对手阵营的。但基本不看育儿、亲子教育之类的书。或许和自己性格有些执拗有关,总觉得孩子教育并不是从书上学来的,而是要用心去体验。有天晚上,躺在床上,不巧的是床头没有自己平时翻阅的书籍,无聊中发现有本爱人买的书,题目叫《爱与自由》,一本关于幼儿教育的书。随手翻翻,没注意多少细节,不过这个题目的确很喜欢。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情,唯有做了父母方能体验,正如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父母,总不由自主的想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条件。正如我每次出差在机场,总想给孩子买个玩具啊图书啊之类的,即使机场的价格不菲。见过很多非常强势的人,像狮子一般,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一下子就如绵羊般温顺可亲。当然我也见过对孩子非常严厉的,当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关于孩子教育,在中国算的上是个难解之题。一方面中国大的教育环境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前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大一方面扼杀了人的本性;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大都很高,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最聪明最能干,因而不惜重金给孩子各种能证明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拔苗助长,无形中给孩子过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稍微想下,我们都明白,孩子并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他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成长方式。对于我们父母来说,就是如何权衡爱与自由!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如何爱孩子,挺有学问。不能过于溺爱,大都父母很清楚,因为过于溺爱等于伤害,这种案例多不胜举,比如前年微博上曝光的官二代陶某某毁容案。也有人提出,对孩子爱但不要让孩子觉得你那么爱他,意思大概就是要严加管教之意了。但从个人来说,并不是很认同。对于孩子尤其是十岁以前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如果他总是面对父母严肃的眼神,那么他的内心会有安全感吗,还能信任别人么?也有人说,父母二人对孩子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美其名曰,要让孩子有个怕的人。这种教育方式挺普遍的,也不敢苟同。直接会造成孩子喜欢一个讨厌一个,亲近一个疏远一个。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二者缺一不可。现实中很多问题少年大都因为是单亲家庭。记得有次在外面玩,我背着两岁多的儿子四处乱疯,有人善意的提醒我,过于溺爱了。与孩子之间多互动多玩耍,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方式,而且父母一定要多陪陪孩子。记得有句话,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啦。有时想想,现在再不背背他,到时他就不让我背了。陪孩子是给孩子很好的培养方式,对父母也是极大的快乐。所以,发自本性的爱,就让孩子本性的感觉到,无须掩饰。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耳熟能详的这首诗,道出了自由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对于孩子来说哪怕是三岁以下的幼童,也是极其渴望和喜欢自由的。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无论是对于个性发展、情感塑造和智力提升,都是极其必要。很多父母出于担心,不由自主的会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约束,甚至总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羽翼的庇护下,可是孩子总是会长大的,未来也是他们的。现在的孩子,大概都喜欢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如何处理是很多父母不得不面对的。我大都时间都不会反对,甚至还给孩子下载了一些好玩的游戏和好看的动画。你越不让他玩,极有可能让他有更多的好奇和叛逆,与其堵还不如疏。但玩电子产品时间过长,自然有副作用,比如伤害视力。所以我们也慢慢的和他沟通,约定一个玩的时间,有时用其他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在最大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多的自由,恰恰算是种合理的爱吧。
一转眼,孩子两周九个月了。这些天来,看着他的成长,带给了我们无穷的快乐和幸福。究竟以后他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决定权还是交给他自己吧。我们只要调整好心态,享受他的经历即可。
陈培松2015年6月22日于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