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分化
套用狄更斯《双城记》里的一句话,这是个最好的世界,也是最坏的世界。对于企业经营来说,这是个整合的世界,也是个分化的世界。是整合还是分化?是众多企业和企业家不得不面对与考虑的经营命题。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爆棚和投资理念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喜欢整合,很多企业家更是把整合这个概念无限放大,张口闭口要整合资源打造自己的平台。整合之所以现在大行其道,的确有众多成功案例印证。
最典型的莫过于我们非常熟悉的阿里巴巴,从B2B、B2C到物流,从互联网金融到影视,从投资快的到控股新浪微博,等等,前不久和苏宁又高调联手。阿里巴巴俨然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商业帝国,而且这个商业帝国的版图还在不断扩大。当然百度和腾讯也没有闲着,高举整合大旗。在互联网界有句话,要么你整合别人,要么你被别人整合。当然互相整合也是一种整合,例子不胜枚举,滴滴和快的合并了,58和赶集联姻了,美团和点评也走到一起了。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整合热烈,其他行业也在大谈整合。你能说万达还是纯粹的商业地产吗?体育、文化、旅游早就有了万达的高大身影。即使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联想,难道你想到的仅仅是联想电脑或者不甚成功的联想手机么?联想不但早就介入了房地产、现代农业,在滴滴和神州租车背后都有联想在做推手。整合还有个更加流行的名词,叫跨界。互联网和资本让跨界一下子变的如此简单。在众多整合成功案例的光彩中,现在做企业要是不谈整合,仿佛真的落伍了。
很多概念或理论越是火爆、越是流行,往往越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甚至需要来点逆向思维。这真是一个张口闭口整合、跨界的年代?不妨回到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就是不断满足客户不断的需求。三十年以前,作为消费者的客户,即使是最时髦的女士,只要有个连衣裙估计都会心满意足,对于男性,对新衣服的款式,无外乎军装、中山服和西服。现在呢?如果一个女士兴高采烈穿着新买的最新款上班,突然发现同事也穿了一件同样的衣服,简称撞衫,估计以后再也不会穿了。说明什么?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个性化。在更加多元的年代,试想有什么企业或商家能够包办一切呢?拿我个人来说,虽然淘宝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过两天就是双十一了,重要性更加凸显。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喜欢在淘宝上买衣服,也从来没在淘宝上买过任何东西。并不是我对淘宝有什么成见,就是不喜欢而已,没有什么理由。从客户的角度去看,对于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我们需要的未必是整合而是分化。分化的越细,往往越能击中客户的痛点。说的夸张些,任何一个饭店,无论规模做的有多大,也难以满足所有食客的需求。所以才有了俏江南、海底捞、厕所串串。也有了夫妻店模式的沙县小吃在全国遍地开花。在互联网领域,虽然BAT是毫无疑问的整合巨头,但是更多的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还是那种小而美类型的,而且过的还比较滋润,比如三只松鼠。
究竟是整合还是分化,其实没有对错之判,只要适合就好。一个相对靠谱的规律倒是值得我们注意。在公司处于创业阶段,一般来说肯定要立足专业化,选择某个点精耕细作,从而获得引爆点。比如阿里巴巴的起步是基于淘宝,万达的腾飞点亦是商业地产。等到了一定阶段,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资金实力有了很大突破后,有可能是外部诱惑太大,也有可能是本身发展遇到了天花板,极有可能就需要整合了。值得警惕的是,整合是把双刃剑,如果纯粹为了整合而整合,极有可能会陷入整合陷进而难以自拔,众多多元化失败的案例就是明证。
陈培松2015年11月9日于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