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松,陈培松讲师,陈培松联系方式,陈培松培训师-【讲师网】
2016-03-04 1152

看书三则

第一则,讨论个基本话题,如果抛开功利的一面,要不要看书?估计大部分人只要稍微有点文化,都会肯定的说,一定要看书,然后会说出来看书的众多好处。这中心理在很多学生家长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恨不得孩子一天到晚都捧着书看。仿佛好看书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像只有看书了才能提高成绩、实现人生理想。当然大都是家长本人没有实现的理想。从家长自身来说,你自己都不愿意学习看书,何必强加于孩子呢。上世纪末是所谓的知识爆炸年代,一个新鲜概念或某项知识,转眼就成为土掉渣的东西。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看书是一种慢节奏,很难跟上知识的推陈出新。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很多人忽然发现,很多书本上的东西只要点击百度或谷歌都能找到,既省钱又省时。在这嘈杂势利的物质社会,很多人口头上说还是要看看书的,但可以自己算算多久没有看书了,多久没有买书了。很多人之所以现在不大愿意看书,大概是受当年念书之苦。在分数线面前,书本成了一种颇为势利的工具,一旦毕业了,再也不需要这种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的工具了。所以我们身边很多学历很高的人,基本上不怎么看书。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看书与别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也没有太大的功利性,只是个生活消遣或学习习惯。看书的众多好处暂且不管,就是从生活习惯来看,亦是一个极好的习惯。如果你现在比较空虚,要么没锻炼,要么没看书。比较惬意的生活方式是要么去旅行要么去看书,说的诗意一点,身体和心灵总得有一个在旅行。

第二则,看什么书好呢?这个话题看起来简单,其实挺难回答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学历专业各不相同,对书的兴趣自然也有很大的差异。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现在社会看书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但喜欢出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看看我们熟悉的名人有几个不出书的,即使自己不出书,也总有好事者以他为主题出各式各样的书。不信你到当当搜下“马云”,关于“马云”的书不计其数。但马云声明过,他从来都没有写过书,而且对于写他的书大都不屑一顾,很多其实就是标题党。因此,书的质量符合二八定律,市面上百分之八十的书都不怎么样,甚至不值得去翻一翻。在买过大量挂羊头卖狗肉的书后,总结了一点点经验。比如可以看出版社,可以看名家大师的书,可以看经典的书,等等。按照这些方式,基本上还是能看到值得一看的书。尤其是经典的书,值得反复研读。比如,从管理行业的角度来看,市面上有关管理的书简直是浩如繁星。管理的方式、观点、概念本身又在快速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前天一位友人告诉我一个简单却实用的观点,要想真正理解管理学好管理,只要把德鲁克的书反复研读,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战略管理、组织绩效、文化塑造、自我管理甚至曾经很火爆的领导力、执行力等管理话题在德鲁克的著作中都有深刻而且通俗的表达。难怪张瑞敏极力推荐德鲁克。但也要注意,德鲁克一共写了39本书。其他的即使打着他的头衔,未必会是好书。

第三则,谈谈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无人不晓,也有合理之处,比如受时间限制,会逼着自己去读;因为不是自己的,说不定还会更加用心去读;借书不必花钱,当然还能省点银子,现在很多书质量不怎么样,价格却不便宜。以前我也喜欢借书看,现在只要看到喜欢的书,统统掏钱去买。有位书友强调过一个观点,永远不要说书贵。说的功利点,有人测算过,对书的投资回报率是八十八倍。是否属实难以测算,总归还是有几分道理。其实对照下香烟、化妆品,书的价格也就无所谓贵了。自己现在很少找别人借书了,但免不了有朋友找我借书。对于借书者,我从来不拒绝,好东西就要去分享嘛。把书弄破了弄脏了,我也不介意,读书破万卷嘛。但颇为介怀的是借书不还,说的难听点,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一般找我借书的,我都会强调下,多久能还给我。无奈,至今为止还有好几本书没回来,估计也难回来了。去年有个朋友从我这借了七本书,说了好几次,终于还我了,可惜少了一本。也许他无所谓,不就一本书嘛,但我总感觉不是太舒服。很多人都会有个误区,自己觉得无所谓,但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大概喜欢书的人都有这么一点体会吧。

陈培松2016年3月4日于合肥

上一篇 人机大战之后
上一篇 HOW TO WORK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