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青岩古镇
去年去过一趟青岩古镇,这次算是故地重游了。离贵州大学不远,从花溪乘车三元的路费就到了。一个有历史的古镇总是有很多故事和传说,也是历史文化、地域风情的缩影。比如苏州的同里、浙江的周庄、安徽的三河、宏村、西递等都各有千秋。在城市的同质化的快速发展中,古镇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风景一旦成为开发商手中的赚钱利器,往往也就变质了。比如安徽的宏村,十几年前去的时候,没有门票,没有保安,没有过多的垃圾,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民风淳朴,一片祥和,人、山、建筑形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前几年去的时候,主要就是看人了,路上、河边、拐角处都是人。青岩古镇目前没有门票,当然随着开发的力度加大,里面有些景点需要小门票。历史底蕴、建筑风格、文化融合以及特色小吃构成了青岩古镇的四大特色。
青岩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距今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城墙,城楼巍峨,它地近苗乡,以前曾是明清时代军事重镇,用以镇压苗民起义,石达开曾经六次攻打这座古镇,但一直未破,故被称为攻不破的石头城;它又曾是远到川、湘、滇、桂的通衢,往来的商贾都要由此经过。于是,军事和经济的双重需要,成就了这座古镇。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青岩时谓之“南鄙要害”。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贵州省第一个状元,既有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
建筑方面,顾名思义和石头有关,以前作为军事要塞,用石头累积而成。石砌城墙、石砌街巷。沿着弯弯曲曲悠长的石板街,街道两旁摆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饰品,身后是由石头修建的斑斓夺目的古建筑群。那些吊角楼、寺庙、楼阁无不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装饰精细而华丽。以石柱础为例,有花瓶形和短花瓶形,有四角形和六角形,有圆柱形和鼓形等,不下几十种。石柱上的花纹更是多得出奇,有菊花、牡丹等花草,有福禄寿喜等图案,更有代表“福”的蝙蝠、代表“禄”的鹿、代表“福禄”的葫芦等多种图案。遍游整个古镇,竟然无一处图案相同,但都洋溢着地域文化的气息。看着这一切,你仿佛在读着一部史书,一部卷帙浩繁的“石头书”。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牌坊历史悠久,韵味十足。
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之中,青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在近三平方公里的地域内,香火缭绕的迎祥寺,翻修一新的万寿宫,高高耸起的十字架,佛家、道家、天主教、基督教四教合一,以及革命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和谐共存,形成了国内罕见的“文化拼盘”现象。行走的石板上,旁边商店琳琅满目的苗族服饰、银饰以及“泥叫叫”的玩具极富少数民族特色,当然满街的红男绿女亦不缺乏现代气息。随意钻进一个小巷,周易算命、看相拆字的招牌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来到青岩不得不说吃,吃的东西种类繁多,也颇有地方特色。血豆腐、豆腐皮、红萝卜、双花醋、米豆腐,手工烟酒等。还有玫瑰糖,原名“寸金糖”,康熙年间传自江西移民,以糯米、麦芽和优质泉水熬煮成糖,中间裹以用玫瑰花瓣制成的糖芯,全部工序以手工制作。甜而不腻,花香满口,回味悠长,基本上是五元一袋。糕粑稀饭,主料为藕粉、粘米、糯米,辅料有红豆、黄豆、云豆、玉米、芝麻、花生、果脯、玫瑰水。清香、爽口,营养丰富。鸡辣角,青岩本地传统食品,春节时以当年仔公鸡油爆后加醪糟、高汤、当地磁粑辣椒慢火炒制,经发酵而成。可长期保存,色泽红中透亮,以香辣见长,街上随处可闻到鸡辣角的香辣味。当然最诱人的是卤猪脚,以特制卤料卤制,外形美观,色泽红亮、肥糯多汁,因古镇曾出过状元,传为状元所创,故又称状元蹄,在贵阳地区都算一大名吃了,也不贵,20元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