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的油条
每次去旁边的大润发超市,总发现超市里有一个东西最畅销,去购买的话,需要排长长的队。其实也不是卖什么打折或紧俏物品,就是普普通通的油条,边炸边卖。刚开始没觉得什么,后来有次在老婆的要求下,也去排队购买。等了半天,终于轮到我了,一块二毛一根,品相不错,黄的发亮,又粗又大的。竟然还限购,每人每次最多只能买四根。和老婆当场吃了根,由于是现炸的,味道很好。从那以后,每次去大润发,我都会去排队买四根。
在市场充分发展的当今,油条限购多少有点匪夷所思。油条是很常见的早点了,一般早点店都会有卖的。大润发里面油条最大的卖点,就是不加矾,算的上是放心油条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般油条里面总是要加点矾,好像能让油条更好看吧,不知道这是行业惯例还是潜规则。有什么具体害处一般人也搞不清楚,但对身体肯定有害,很多人都说油条要少吃最好不要吃,在我的印象中很久没有吃油条了。去年在河北保定出了个“油条哥”,和大润发的油条如出一辙,生意奇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他特意做了一期节目。其中秘诀并不深奥,只是油条哥的油条使用了放心油、安全面。小小的油条折射出当今中国非常严重的食品安全话题,这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屡禁不止。刚刚发生的肯德基使用速成鸡事件只是若干食品问题曝光的缩影,背后牵出山东著名企业六和集团更让人唏嘘不已。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盈利本无可厚非。在中国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主导。真正的市场第一是遵守价值规律,商品等值交换;第二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但在中国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市场中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搞关系、潜规则、行业惯例等屡见不鲜。在扭曲的市场经济中,缺乏必要的市场规范,打擦边球、造假卖假、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消费者利益,很多企业靠这些不正当的做法赚取了第一桶金,称之为原罪,如果成名了,会尽量去漂白。令人心寒的是,大都未能成名的企业,仍然采取野蛮的盈利方式,只不过披着的外衣不同而已。其中不乏知名企业甚至国企,如08年的蒙牛、三鹿、伊利等,纷纷陷入三聚氰胺事件。也有众多有责任心有道德的企业,但在潜规则横行的时代,坚持原则往往会在夹缝中求生存,要么日子难捱,要么被淘汰。
在充分的市场经济中,尤其在经济快速增长期,本无须政府这只手多加干预市场行为。但在中国畸形的市场经济中,尤其在涉及的食品、医疗等民生行业中,市场的手很多时候会失效。如果任由其发展,从长远来看不仅对企业、行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比如上世纪90年年代的保健品行业,曾经一时风光无二,而随着一些恶性事件的曝光,整个行业急剧萎缩,甚至对医院、医生这种神圣的行业和职业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原来医院穿白大褂的也会去卖保健品。在市场失效的情形下,政府必须敢于担当。加强市场监督、约束、处罚力度,加大企业的违规成本。令人遗憾的是,政府首先缺乏对市场的有效监督,很难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没有给市场主流的价值观,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没有给予指引;再次,在企业甚至行业出现问题后,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是靠媒体曝光,政府往往成了马后炮;最后,处理事情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各个部门亦是踢皮球,治标不治本。比如去年发生的毒胶囊事件,在媒体曝光后,相关部门开始重视,抓了几个典型杀鸡给猴看,但后来依然如故。消费者估计都有印象,药品安全问题基本上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
作为普通消费者,花钱吃油条最起码想吃也是应该吃安全、放心的油条。不成想在如今,这么一个天经地义的要求竟然如此之难。解决起来,并不太难。作为早点店,本身你应该生产安全放心的油条,如果成本高,你可以提高价格,但你生产有问题的油条,必须遭受难以承受的惩罚。惩罚者可以是市场本身,优币驱除劣币,也可以是政府,一旦发现你有不良行为,整死你。如果二者都失效,只有靠消费者自己了,不吃油条总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