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的道德
最近新闻联播前面几分钟,国家领导人经常提及“道德”二字。仿佛诸多社会问题都可以用道德来解决,而众多胜任的领导干部,都是道德高尚,品格光大。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亦喜欢制定一些道德方面的标准,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经常听到无德无才要辞退,无德有才须提防,有德无才可培养,有德有才能重用。我们评价社会或别人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套用道德规范,判断某个人是好是坏,常常会说他的品德如何。比如说某个贪官,首先就要说其道德沦丧,作风腐败。说某个人不咋地,往往会指责他不道德。我们泱泱大国历来是个道德的国度,很早就有《道德经》,流传于世。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成为四有新人,其中“有道德”,首当其中。什么东西叫的越凶,往往社会上越缺什么。就在我们对道德夸夸其谈的时候,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当今世风日下,道德水平急速下降,甚至处在一个尴尬的关口,此话题暂且不表。
道德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呢?在不同时代,不同对象对于道德的理解千差万别,春秋战国时期遵守周礼就是道德,我们长期以儒家作为道德的表范,在一些人眼里甚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笼统来说,一般的道德主要指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诸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本身是好东西,也只有人类所有,在动物界,只有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道德是隐形的,其形成靠长时间的积累,达成共识,一旦把其表象化、口号化,往往成了我们不道德时候最虚伪的挡箭牌、遮羞布。
有位国家领导人提出“以德治国”,挺可笑的。在一个多元性的国家,靠一个德字如何能治理得当。不要说治民了,就连治理统治阶层本身都是纸上谈兵。这几年落马的高官不计其数,从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若干省部级以官员上出问题,而且呈上升趋势。这些人在位的时候,衣着光鲜,道德满口,仿佛就是正义、公正、勤俭、廉洁等道德名词的化身。一旦被拉下马后,大众才发现,这些人背后的所作所为用禽兽来形容都不算过分。比如刘志军同志,曾经很等风光、高大,当他露出狐狸尾巴显出原形后,竟然如此的不堪入目。当然,对这些害群之马的批判,首先还是喜欢从道德方面来审判,一般总喜欢拿男女作风来说事,刘志军就是在玩3P的时候被带个正着,新版《红楼梦》演员组成了他的后宫。薄熙来亦莫能外,风传和某女明星勾搭成奸。我不否认大多领导干部是道德的或者曾经是道德的,但是如何能保证他一直道德呢?哪天他都不道德了,有如何能要求我等P民去道德呢?
很多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亦喜欢大谈道德,希望每个员工都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表现形式就是大力推广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不否认这种做法的积极性,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当然需要积极的正确的企业文化加以引导提升。现实中,有些企业连基本保险都不给员工买,却要员工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把企业当作家来爱护,如众多寿险公司对待其销售人员。甚至有的企业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比如生产毒牛奶、速成鸡、瘦肉精等企业,本身行为极其不道德,打开其网站,责任、诚信等充满道德的词语处处可见,甚至不少“企业家”在各种媒体大谈社会责任、实业救国等激动人心的自夸之词。央视刚刚曝光的众多高级酒店推出的招牌菜如“鲍珍鱼翅汤”,根本没有鱼翅,大都就是粉丝或粉条。吃鱼翅不道德,卖假鱼翅更不道德,这些酒店又何尝不是在天天唱道德之歌。逐渐发现,一个企业道德谈的越多,往往其行为越不道德,真正的企业哪有闲工夫天天扯道德。
从国家来看,想要打造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素质本无可厚非。企业想员工对企业忠诚,全心全意工作也很正常。但在当前情形下,一味的谈道德有效果吗?对于国家不妨多做点法治工作,国家的本质就是法治,而不是一味的用道德的双重标准愚民,如果我们真的能尽快成为法治社会,人民自然顺从,社会自然和谐。比如中国的富人总给人感觉为富不仁,缺乏慈善心,美国的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好像特别善良,把大半生的积累的财富都捐了。本质并不是人心善恶,靠的是法治约束,在美国高额的遗产税和不动产税自然让富人乐于慈善,我们为何不能借鉴,何苦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大发善心呢。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趋利避恶。企业也没必要天天把道德钉在墙上,强迫大家做个有道德的员工。当一个企业过度宣扬道德的时候,员工表面上也会装作很有道德,但是在利益面前,不会偷你的,就会抢你的,然后总有一天会逃之夭夭。企业不妨多花力气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营造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的工作环境。比如管理迟到现象,如果老板真的不想让大家迟到,靠的奖惩制度,而不是希望大家有道德的自觉遵守,关于迟到的借口任何人都能编很多条。
道德讲多了,就成了扯淡,淡扯多了,就会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