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母校
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只要念过书都是母校。对于母校尤其是徽州师专(早已改名为黄山学院),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虽然毕业已经十六年了,偶尔梦中会浮现当时的破碎片段或模糊情景,醒来后竟然虚实之间真假莫辩。前天黄山一朋友让我去讲天课,授课地点就放在黄山学院,欣然前往,有点莫名的激动和兴奋。第一次去屯溪,坐的火车,那时还要从南京绕,需要十三个半小时,现在从合肥到黄山火车六七个小时即可。随着高速的遍地开花,坐汽车更快,四个小时多点。大巴车驶入黄山界的时候,已经群山连绵,满眼绿色,山间四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黑外白墙的房屋三三两两卧在山间。时不时一条清澈的河流沿山而下,空气也清新了许多。
住在黄山学院南区旁边的一个酒店,以前可是荒山野岭,现在早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记忆中的母校很小很小,调侃为抽根香烟可以转一圈。学生也不多,一千多人的样子,上课全集中在一个六层的口子楼,连电梯都没有。记得有朋友来学校找我,在路上随便问个人就能找到了。那时刚开始双轨制,还包分配,工作是不用太担心的。现在已经改为黄山学院北区了,扩建了好几倍,和南区相比还是小了很多。在南区,气派的大门上有硕大的“黄山学院”四个大字,走入校园,很难望到校园的边际,行色匆匆的师弟师妹们让我越发陌生,据说已经有一万多名学生了吧。睡梦中的母校充满恬静、温馨甚至有点罗曼蒂克的味道,而现今已经打下了抹不掉的扩招的烙印。岂止黄山学院,安徽的众多高校在前几年纷纷扩大学校面积,大量招收学生,又岂止是安徽呢,整个中国莫不如此。学校越来越大了,学生也越来越多了,但曾经让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学越来越不像大学了,象牙塔越来越像个鱼龙混杂的名利场。学费越来越贵,收费项目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乱,教师越来越马虎,学生越来越迷茫,办学理念更倾向于政治化和市场化。无怪乎有人调侃,现在的大学是学费贵族化,管理混乱化,KISS公开化,寝室网吧化,教室梦境化,逃课正常化,食堂饲料化,求职理想化,工作民工化等等。现在的学生估计也没有我们曾经那种“彷徨”、“呐喊”、“伤势”与“朝花夕拾”的体会了。
这两天听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和安徽中医学院又升级为大学了,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去审批土地,大搞建设了,也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全国扩招了。恰巧中国最富盛名的大学——北京大学的校长周其仁,也就是那个回去给老母亲敬点孝心也要让媒体广为宣传的家伙,终于让出校长宝座了。王恩歌接任,说是接任,其实是组织部任命,连召开个什么选举大会举举假肢做个样子都没有。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大学精神早已淹没在政治的漩涡之中。美国名校如何任命校长呢?首先,成立提名委员会,成员由校董会、教师、学生自主决定;其次,挑选标准:学术成就、领导力、执行力、沟通募资能力;最后,启动猎头、毕业生提名、内外部招聘程序,过滤出15-25位申请者,背景调查后8-10位进入多轮面试,挑出3人经过辩论投票,选出校长。难怪北大、清华建国后再也没有出现大家,看来以后也难。
本想在黄山停留一日,重温下曾经留下激情岁月的足迹,走下流过汗水的操场,坐下读过书的板凳,瞟一眼欢歌笑语的宿舍,咬下两毛钱一个又白又大的馒头,可惜早也面目全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连物也大相径庭。所以上完课,搭上去合肥的末班车匆匆离去。母校,再也难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