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
以前每到一个城市去,总喜欢百度下当地有没什么好玩的,如果就近,就去转转。现在天热,人也变的懒散,大都休息时间就呆在房间,看看书,备备课,发发呆。晚饭后,一般去遛遛弯。这次来新郑亦大抵如此。前天傍晚在新郑街上闲逛,无疑中看到路边“黄帝故里”的指示牌,而且非常近。转到黄帝故里,看到的有巨大的门楼、门牌以及三足的大鼎,广场人练武的、英语家教的、卖小吃的、轮滑的等等,热闹非凡。由于已经晚上七点多,黄帝故里的景区已经下班了,门已封闭。好在还有两天休息,昨天下午四点多,看太阳已经不是那么毒辣,便晃晃悠悠的去参拜下中华文明的始发地,华夏儿女的老祖宗。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后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还是个免费景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从南到北依次为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中华姓氏广场中心有一三角大鼎,黄帝宝鼎高6.99米,鼎口直径4.7米,腹深2.8米,耳高1.5米,足高2.8米,重24吨,鼎足为熊足,取意轩辕黄帝系有熊氏;鼎腹饰九龙,首顶艳阳火球,口倾水纹,祈风调雨顺,象征祖国统一安定。造型庄严、凝重、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一鼎”。地板以及四周刻满了姓氏,据说有4600多个,在一面墙上,找到了“陈”姓。
轩辕故里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石阙、日晷、指南车、四柱石坊、轩辕桥与姬水河、“轩辕黄帝之碑”。汉代石阙为蜂腰型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楼,高16米,阙两楼间距18米。指南车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右侧绿化带中,与日晷对称。四柱石坊,为汉代青石牌坊。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现在看来都已经发绿了,“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
轩辕故里祠是整个黄帝故里景区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汉代建祠,明清修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祠前庭,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殿五间,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扁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姆——“先织娘”像。祠前庭三间,以图照展示新郑的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祠庭院内,树“林则徐拜祖碑”和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等。
拜祖广场两旁是文化长廊,上有众多知名人士、书法家等题写的对联,风格迥异,行书、隶书、篆刻等,大都是讴歌赞扬之词。广场上有黄金树和圣火台,圣火为2008年邓亚萍所点,常年不熄。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台东西长27米,南北宽20米,台前设90厘米高汉白玉栏杆。颂歌台位于拜祖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米,五级青石面层。两边的众多早熟大都有500年的历史,仍然枝繁叶茂,还结了很多青青的枣子。
最后是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据说黄帝诞生在轩辕丘,并得名轩辕,亦称轩辕帝。皇帝纪念馆有上下两层。主要是一些文化介绍,更多的是来往名人题词,尤其是政要人物颇多,诸如江泽民、陈云、连战等。在皇帝塑像的两侧分别有把巨大的轩辕宝剑和指南车。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里会举办盛大的祭祖大典,据说仪式和规模都相当的隆重。作为炎黄子孙来参拜老祖宗,亦算是一种文化的归根吧。漫步在黄帝故里,按理该能感觉到巨大的文化冲击,但在这些建筑不断修缮以及更加恢弘的背后,仿佛大都是一种形象工程,政治工程。比如那金碧辉煌的发财树,门牌上薄一波的题词“轩辕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