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松,陈培松讲师,陈培松联系方式,陈培松培训师-【讲师网】
陈培松:乳品:会成为下一个啤酒业吗
2016-01-20 38851

乳品:会成为下一个啤酒业吗

昨天无意中听新闻说道,工信部欲整合乳品业,打造50家超大超强的乳品企业,以此提高民族品牌,重振中国乳品业信心。前几天,央视报道发改委对涉及九家外资乳品企业的六家处以高达6.8亿的重罚,理由是垄断。我的孩子10个多月了,至今未断奶。尽量想让他少喝牛奶,但总归要喝的。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国产奶粉不管任何牌子,是坚决不会让孩子喝,不管价格有多便宜,理由无需多言。合资奶粉多少也让我有点提心吊胆,合生元、惠氏、多美滋等等,相关负面新闻时常见于报端。相对而言,如果二者必须选其一,只有选合资奶粉,即使价格不菲。虽然合资企业有众多问题,但是否涉及垄断,值得商榷。

需要考虑三个问题。第一,乳品业属于垄断行业吗?我们熟知的垄断行业诸如通讯、石油、军工、国防等,一般来说,之所以能够垄断,是因为资源的独占性如两油垄断石油的开采、加工、销售,或者国家希望独占利润如烟草,或者涉及国家发展战略不得不垄断如早期的银行业。乳品是普通的消费品,市场上竞争颇为激烈,单国内就有成百上千家,怎么看也不属于垄断行业。第二,不是垄断行业如何能垄断呢?当然能垄断,靠什么呢,品牌可以,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靠技术也行,比如微软、苹果等,靠成本优势也算条路,比如富士康,等等。显然这种垄断是市场竞争导致的结果。第三,为什么洋品牌奶粉会被冠以“垄断”之罪名?08年三聚氰胺让中国的乳品行业陷入灭顶之灾,洋品牌获得了空前发展。按照市场规律,由于供少于求,自然价格上涨,这能算价格垄断吗,再说洋品牌数量也不少,我们熟悉的就有十个左右,这也能算垄断吗。在洋品牌的打压之下,国产品牌看不到任何复苏的情景。而奶粉的高额利润路人皆知。既然正常竞争难以为国产品牌谋的一席之地,唯有借助政治势力谋求上位。由此可见,说洋品牌奶粉垄断颇为可笑。而相关部门扬言要打造乳品业巨头,恰恰证明了自身的垄断之心。在政策的强势引导之下,未来的乳品行业会重蹈啤酒行业的覆辙吗?

啤酒市场从安徽可见一斑。上世纪末,安徽的每个地市至少有一个啤酒品牌,多则有三四个。在竞争的机制下,后来颇为著名的有龙津、圣泉、古泉、廉泉、大江等。进入新世纪,随着政府调控的力度加大,啤酒行业的整合之风瞬时呈风卷残云之势。安徽的各个啤酒品牌被青岛、华润、山城等迅速瓦解,即便当初誓不低头的龙津,经过和雪花激烈的价格战后,最终不得不缴械投降。不否认这种整合有其自身的好处,规模效应,减少内耗,提升品牌等等,当然也可以有效的抵御外资品牌的侵入。但是当市场上只有了雪花、青岛、山水、哈尔滨这几个牌子的时候,难道不会产生垄断吗?以前的啤酒不但好喝而且便宜实惠,现在呢?酒瓶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贵,味道也越来越差。无疑,这种垄断不但产生了高额利润,而且对消费者极为不利。

按照目前工信部的设想,无疑是想把乳品行业打造成下一个啤酒行业。能否打造成功,不容乐观。首先,国产乳品在这几年的所作所为使得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跌落到冰点,成了无良企业的代名词。而当年的啤酒整合,大都有极大的品牌优势,比如青岛,本身就是啤酒数一数二的强势品牌;其次,外资品牌已经形成强大的品牌优势,惠氏、合生元、多美滋等等早已为老百姓所熟知,并且在中国完成了品牌、资金、渠道等方面的积累,能否突破外资企业的合围,也是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反之,外资啤酒品牌在中国一直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再次,乳品行业的底线是质量,而不断曝光的质量问题,一次次把国产乳品企业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即使能整合成功,难道就能保证质量吗?啤酒的质量要求不高,控制难道较低,往往容易保证。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