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汽车
假如你现在要去买车,价位20万左右,你会买什么车?如果不好回答,换个角度,你不会买什么车?我第一不会买日本车,第二不会买国产车。这两个不买,估计是很多人的答案。不买日本车多少有点狭隘的民族情结,前年发生的所谓爱国行为,让日本车主多少有点心有余悸。不买国产车,也很简单。首先,20万以上的国产车基本没什么选择的余地,红旗有一款H7,价格还远远超过20万,但基本上很难看到,虽然外交部长已经换成了这款,算是替它做了个免费广告,在大街上你见过吗?也许可以买沃尔沃,毕竟被吉利收购了,还可以买什么呢?其次,更主要的原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车成了质量差、低档货的代名词。习大大一再强调中国梦,但中国的汽车无疑没有梦,最起码现在。即使买十万左右的车,估计你也不会买国产车。
当年为了振兴中国汽车产业,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关部门提出了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理念。若干年过去了,毫无疑问,中国的汽车市场呈几何时倍增。打开电视,看看广告就明白了,各种汽车广告铺天盖地。但是,中国的自有汽车品牌水平现在如何了呢?曾经算是中国汽车品牌骄傲的“上海”早已销声匿迹,“红旗”早就半死不活了。“东风”在面包车市场还苦苦支撑。换来了市场,但并没有带来技术。国外各大汽车公司,大众、通用、本田、丰田、雪铁龙、日产、标志在中国市场通过各种合作方式,驰骋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盈。为了更好的占有市场,还能和不同的中国公司合作,于是乎不仅有“上海大众”还有“一汽大众”,不仅有“郑州日产”还有“东风日产”、“广州日产”,不仅有“广州标致”还有“东风标致”,不仅有“海南马自达”还有“一汽马自达”。把我等对车牌子不大了解熟悉的消费者搞的晕头转向。忽然明白一个道理,这些曾经被视为中国骄傲的上海汽车、第一汽车、东风汽车,在和外国品牌合作日子越发滋润的情况下,越来越不想发展自主品牌了。所谓的“奔腾”,也仅仅是个牌子是自主而已。原来,指望这帮国有企业振兴民族品牌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给了那么多优惠政策,养肥了一帮吃里扒外的家伙。
幸好还有些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有点爱国情结,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在外国品牌环伺的情形下走上自主品牌之路,注定是一条不归路。在各种条件的制约下,大都只能走低端路线,而且越发低端。究其原因,第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比亚迪在电动汽车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上都有一席之地,但在中国不少地方,受地方保护主义之痛,却难以推广。第二,是自身的战略目标混乱。首先喜欢过度模仿,比如比亚迪F3怎么看都像丰田的某款车型。其次,品牌混乱,比如奇瑞,我们都搞不清楚有多少个LOGO了,一会像英夫尼迪,一会像劳斯莱斯。第三,缺乏魄力和谋略。汽车是大工业,需要整合的。但中国的汽车公司宁愿与傍大款与外国品牌合作,也不愿意自身整合,比如奇瑞和江汽一直风传合并,但迟迟不见动静。
曾经最有希望做成国产第一品牌并能与国外汽车公司一较高低的是“中华”。当年与宝马合作后,就在着力打造“中华”这个品牌了,并且一度风光无限。而且其战略目标是真正的落实了用市场换技术。无奈,在汽车发展战略、资本、品牌上呼风唤雨的仰融在有关部门的绞杀下,最终出走国外。而中华最终沦落为宝马粗糙的复制品。
对国产汽车总体悲观,但也有一丝丝的曙光。比亚迪毕利用自身在电池的优势,一直在电动汽车上发力。吉利上演了蛇吞象的好戏,收购了高端品牌瑞典的沃尔沃。长城汽车在激烈的竞争中,其获利能力竟然能在汽车行业排在第二,仅次于保时捷。但愿,这丝曙光能在激烈的竞争以及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国企中,发出更强的光芒,让我们能看到汽车的中国梦。
陈培松2014年5月21日于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