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汽车一响,黄金万两。路建设的如何,往往很容易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越发达的地方,道路会越发达。这些年,中国的道路建设突飞猛进,尤其是高速公路。安徽的十六个地市之间全部通上了高速,在陕西省从西安到汉中的秦岭绵延之间也通了高速。修路本身利国利民,促进经济发展,亦能有效的招商引资。但是,中国道路的发展,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甚至是政治建设的真实体现,急速发展却有点畸形。
我所住的小区在经开区,在合肥绕城高速之外,算是比较偏远的了。前段时间芙蓉路在整修,大概因为上面要通高铁,算是正常的翻修吧。这段时间周边的宝塔路、叠嶂路、翠微路等通通在修缮,看那个架势还是挺大的。这些路平时车流量也不大,现在起来路况还不错,估计是以前搞的就很超前了。而这次大动干戈的翻修,多少让人有点看不懂了。也没听说这边要搞地铁之类的项目。 而忙乎好几个月,也就是在把原来的水泥路面上面覆盖了沥青。显然是效益不高甚至是极度浪费的重复建设。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看看我们的二环路吧,自从通车以后,一直维修不断,今天修一段,明天又把环岛拆掉。最近据说要搞畅通二环工程,能不能畅通也搞不清楚,自然要大修土木。在畅通之前,先把我们好好的堵一堵吧。同样是长江路,重修还没两年,现在又在修了。上次修的原因是修高架,这次美其名曰是挖地铁。为什么不能统一一起修呢?
提到宝塔路,更让人看不懂。起点是徽园,向北延伸,到了祁门路,依然照直向北,却突然改成了休宁路。而休宁路到了天鹅湖中断了。匪夷所思的是,天鹅湖的北边又有休宁路。这种路如果是外地人,真不知道怎么能分清楚。为什么不能以天鹅湖为界,南边是宝塔路,北边是休宁路呢?大名鼎鼎的望江路亦是如此,明明被合肥西火车站隔断了,为什么不能东西两边用两个名字呢?还有些路让人也很迷惑。比如樊洼路,直直的和史河路相连,忽然向南一拐。拐出的那段也叫樊洼路,而和史河路笔直相通的却叫两个名字。老家农村也修了水泥路了,这是村村通工程带来的实惠。但是那条路太窄,只能一辆车通过。连个路肩都没有,每次回家,只能祈祷对面不要有车过来。高速公路更是让众多司机又爱有恨,的确四通八达的高速让我们出行更方便了,但是高额的过路费让人不得不有时望路兴叹。这两年推出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出发点当然很好,但又要面对高速的拥挤不堪。
为什么会出现种种怪象?首先,还是政府的面子工程在作祟。为了相关人员和相关机构的形象,修路自然能够很好的贴金。可惜,女人太丑,贴金太多会更加难看和俗气。其次,过于追求GDP。最近十几年,各级政府都是以GDP为最主要的考核手段。在这种情形之下,修修路这种基础建设,自然可以带来极大的GDP提升。所以,只要来了新领导自然要拆迁和修路。最后,我们的城市建设或者新农村建设,缺乏长久的连续的规划。而且各个政府之间各自为战。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陈培松2015年5月27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