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无意中知道这几天是高考的日子,转眼离自己参加高考那年已经快20年了。在唏嘘岁月的匆匆之外,还是谈谈高考。77年恢复高考至今,考试的方式不断变化,记得我们那时候刚改为3加2,后来改为3加X,以前要考三天,现在只要考两天了,考试时间也由以前的七月份改为现在的6月份了。不管怎么变化,民众对高考的热度丝毫未减。不管是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还是含辛茹苦的家长,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会超过任何一场考试。甚至十几年的学习、付出、努力就是为了高考。所以,大都学子都有高中三年、四年、五年甚至更多做牛做马,神经紧绷的体会。
高考之所以被如此重视,因为可以改变很多,家庭、生活、爱情、事业甚至命运等等。这些年每次高考都有一幕幕悲、喜剧在各地各家上演。98年左右实行双轨制,也就是毕业以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双向选择,讲的更直接点就是不包分配了。在这之前,只要能考上大学,包括本科、大专和高中专,就会有了稳定工作。这种吸引力不光对城里面的学子有极大吸引力,尤其对农村的孩子更是改变命运的时刻,一旦考上,就可以跳农门了。我们那时如果高考不上,要么回家种田,要么参军,要么外出务工,要么继续复读。我有好几个同学复读了三四年,有的人被戏称为“八年抗日”。参加高考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就业。在这种功利诱导下,大多学生在高中几年会拼命学习,一旦考上,顿时如释重负,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打游戏、喝酒、玩耍、谈恋爱成了大学生活的主体,学习反倒成为可有可无之事了。当然大学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也没什么要求,学习与否全靠学生自觉。虽然有期末考试,那只要最后一个星期稍微准备下,一般问题不大。毕业需要论文,只要不抄袭的太离谱过分,基本也能通过。
有人说高考就是曾经的科举考试。的确,二者有众多共同之处。虽然这种制度对发现、培养人才有巨大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压抑了人的本性,扭曲了很多人才。当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当上学为了文凭,千篇一律的高考虽然有利于政治诉求,但对人的培养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在高考制度下,当年的钱钟书根本不可能考上,更不要说成为一代文学大师了。所以中国这些年各个领域尤其是科学领域没有大师也就不足为怪了,在高考制度下,抹煞的不仅是思想,还有灵感。
教育改革在改革开放中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而且也做了很多尝试,前段时间还传说以后高考要废除英语一门。但这种不触及本质的改革,结果实在不敢恭维,有人把教改、房改和医改列为最失败的三项改革。曾经有个领导人说要教育产业化,在这个思路下,各个院校不停的升级,中专改为大专,大专改为学院,学院改为大学。还不停的整合,比如浙大把周边那些小鱼小虾都合并成立所谓的大学航母。然后就是拼命的扩招,突然就觉得高考并没以前想象的那么难了。当然学费也越来越贵。更让现在大学生扫兴的是,毕业后就业也越来越难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大学几年对于不少人来说也是与社会脱节的几年。于是乎,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大热。
从公平角度看,高考的确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但高考以及相关教育制度是否能与时俱进,值得我们思索。过几天又要中考了,估计又有很多学生和家庭要紧张好几天了。记得以前我们中考前还要预选,预选通过后才能到县城参加中考,如果是城市户口还有优惠呢。现在虽然程序方面有所改变,但本质依旧。
陈培松2014年6月9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