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农村人
虽然最近十几年一直生活在城里,经过一番“打拼”,在这个不太大的城市总算有了立足之地,但一看本人这个肤色,就知道来自农村。的确,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音容相貌,早就打上了深深的乡村烙印,不管城里的生活如何磨砺,永远也无法磨去。曾几何时,城里人和农村人之间总有天然的鸿沟,在城里人心里,贫穷、落后、狭隘、保守、粗俗、邋遢等等是贴在农村人身上的标签,在农村人眼里,城里人就是富裕、文明、繁华、方便、开放、卫生这些词的象征。在农村人面前,城里人有天生的优越感,而农村人对城市人有一种很难弥补的自卑。记得刚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跟随家长到合肥。坐了两个多小时的中巴车,也是第一次坐这么久的汽车。等进站下车第一件事情就是蹲在路边呕吐一番。然后就傻傻的呆呆的并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羡慕,好奇夹杂着怯意去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高楼、汽车、商店都让我好生惊奇,尤其是看到和我同龄孩子的穿着,更让我羡慕不已低头看着自己脚上的破布鞋,那种自卑感陡然在心头放大。
看起来城里人与农村人有着巨大的差距又有某种情绪上的对立,但是在城市里大街上随便找个人,翻翻他的家谱,大概不出三代以上也是正宗的农民,毕竟中国曾经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社会。城乡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差距,与当年的政策有关,尤其是户籍制度和农业服务工业的经济政策。天生农民就是农民,生下来是城里人就是城里人。农村人自卑夹着羡慕,自然有种动力成为城里人,如果自己不能转变,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这一伟大梦想。60后、70后大概都有所体会,要想鲤鱼跳龙门,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是考上大学。十年寒窗苦换来的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城市户口和一份体面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进城务工成了众多没考上大学又想摆脱农村生活的农村人不错的选择,“民工”一词应运而生。在工地上、工厂里涌现了大量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虽然大都干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又脏又累的活,但相比在农村的庄稼活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进入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民工”在城里生活几年后,并不满意这种游离的身份,也想“转正”,恰逢房地产的蓬勃兴起,只要能在城里买套房子,就能解决户口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越发庞大,大量的村庄越发冷清,留守的大都是老弱病残。
我的老家离城市一百多里,山高皇帝远,一年我也回不了几次老家。由于父母还在农村,逢年过节总要回去看看。每次回去还是能感觉到农村清新的空气,但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单调生活,甚至都不愿意在家过夜,上午回去,下午回程。农村现在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交通越发方便了,我们那个穷疙瘩地方,前几年回去最怕下雨,一下雨就要在泥泞中跋涉了,现在也有了条窄窄的水泥路抵达村庄,竟然能一车开到家。平时在村庄,基本上看不到青壮年了。据说很多村子的田地都准备重新规划,统一承包出去,承包方可以集约化管理经营。靠土地吃饭的农民终于不用下地干活,就可以收“地租”了。
城乡之间的缝隙,不知道是在越发拉大还是在逐渐消弭。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户口政策的落实,大量的农民正在开始享受城里人的文明生活。城市和农村两级之间本来还有乡镇和城郊这两个缓冲地带,可惜城市化的步伐过于猛烈,农村人和城里人都没最好物质和精神的准备。于是乎城市变的越发拥挤、嘈杂、混乱,多元化充斥着城市的每个角落;宁静的乡村更加冷清,甚至没落;众多的乡镇快速衰落,成了农村人和城里人严重的鸡肋,逢年过节也许会热闹一番,但也成为了假冒伪劣商品的聚集地;城郊是这轮城镇化享受红利最多的地方,很多农民一夜之间由于拆迁就成了暴发户,突然的暴富让众多这些半城半乡的农民一下子有点不知所措。
陈培松2014年9月9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