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开始详细解释何为“知止”。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此段引用的是《诗经·商颂·玄鸟》中的一段,在《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中记载:简狄是帝喾的次妃,在洗浴的时候看到有玄鸟生了一个卵,于是就吞下了它,因此而怀孕生了契。契长大以后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在了商,所以,玄鸟成为商的图腾,被商所崇拜,“玄鸟”自然会成为赞美商久远文明的诗名。
“一个邦国的土地疆域有千里之广,这是商的百姓所居住在地方。”这体现了一个君王的胸怀,意思是说:你们都来吧,我们商的这个地方能接纳你们所有愿意来这里的人。曾子引用的另一方面含义是:如果国家治理的混乱,人民会居住在这里吗?
人民所依止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国王的王政是否清明,所以,国土再大,也要依靠人民,对于君王来说,他所依靠的是民心。
国王都有所止之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都应有所止之处。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出自《诗经·小雅·缗蛮》篇。“那缗蛮的黄鸟,都栖止于山阜树多的所在。孔子看到这句诗以后深有感触,于是说:黄鸟这么微小,也知道所当止的好处,知道哪里能保护自己,人为万物之灵,难道还不如禽鸟,不知道该止于何处保护自己吗?”缗蛮,一种译为羽毛茂密,一种译为小鸟的声音,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绵蛮,鸟声;丘隅,是山阜树多的所在。
与上句对比来看,一个是说人中最尊贵的是人王、皇帝,他有所止;一个是禽兽中最卑微的小鸟,它也有所止。那么,在这中间,我们这些普通的人,难道不应该有所止吗?
曾子在这里并不是说人不如鸟,而是说人比鸟更加尊贵,更加高级,所以行事方式应该超过它们。
当代社会很开放,流行学习动物,比如鲸鱼、考拉、狼、老虎、熊、狮子、孔雀等等,这首先是把人定位为不如它们,才向它们学习,虽然这些动物身上有可取之处,但人已经失去了万物之灵的尊贵地位了。
地球上不是没有人,为什么不学人呢?难道人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了吗?人当中也有君子、贤人、仙人、圣人,他们的言教还流传在世间,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而向动物学习呢?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德行深厚的文王啊,他的德行如太阳一样持续的照耀,令人恭敬,高山仰止。” 穆穆,是深远的意思;于,是叹美辞;(参考张居正讲解)。缉熙,光明之意。(《唐宋注疏十三经·礼记·孔颖达疏》)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三字经》)文王、武王创立的周朝历时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久的王朝。那么,为什么周朝能绵延这么久呢?
文王的叔叔泰伯、仲庸为了能成全父亲的意愿,让姬昌,也就是文王即位,就从家里逃走隐居了。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第八》)
文王的奶奶是太姜,母亲是太任,“皆贤妇人。”(《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卷四》)文王的正妃“太姒”也是贤妃,是武王的母亲。(《史记·管蔡世家第五》)太姜、太任、太姒合称“三太”,后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称,代表贤德直追三太。
而文王“笃仁,敬老,慈少。”(《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卷四》)
文王的儿子除了武王贤能继承了王位,还有第四子周公旦,也非常贤能。曹操的《短歌行》中赞美周公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戒伯禽:我为了能够找到贤能的人,洗头发没洗完就出去接待客人,饭没有吃完就吐出来接待他们,洗头分几次洗,一顿饭分几次吃,这样做还害怕失去天下之贤人。(“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有虞、芮之人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去周朝,进入周的领地以后,看到耕种的人都互相谦让土地边界,民俗都恭敬长辈。他们还没有见到文王,就已经很惭愧了,互相说:“我们俩所争的,为周人所耻,再去,只是自取其辱。”于是立即返乡,揖让而去。(《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卷四》)
文王知道自己该止于何处,那就是仁啊!他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我们不学习文王,还学习谁呢?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