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老老,即孝敬老人;长长,尊敬长者;倍,是违背。 所谓平定天下的途径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是说在上尊敬老人,民众就会兴起孝敬的风气;上面重视、崇尚尊重兄长,民众就会兴起长幼有序的风气;上面体恤周济孤寡的老人,民众就不会遗弃孤幼。 曾子说:“经文所谓欲平天下在先治其国者谓何?盖言天下无不同之心,人心无不同之理,惟人君之倡
《诗》云:“宜兄宜弟。” 出自《诗经·小雅·蓼萧篇》,原诗共四章,这四章诗是指周公摄政第六年,宴请诸侯并无猜忌,大家如兄如弟般相亲相爱。(参考《大学微言·南怀瑾》) 但曾子在本节里单单引用这一句,是一语双关。对治国平天下而言,要“怀远人”、“柔万邦”。对家庭而言,是指兄弟姊妹、至亲骨肉之间的和睦康乐,互相敬爱。(参考《大学微言·南怀瑾》) 兄弟的关系,映射到社会上就是朋友关系。 司马牛忧曰:“人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本诗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之子,这个女子;“于归”表示出嫁,意思是:桃树茂盛抽新枝,叶子层叠浓密深,人面桃花出嫁了,好好对待这家人。 “治国在齐其家”为何连续讲了两段呢?家庭中有三个关系要处理,父子、夫妇、兄弟,前段讲的是个人修养及父子关系,本段开始讲的是夫妇关系,下面从“宜兄宜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 所以,君子自己先有而后再要求别人也有,自己没有(不好的)而后再要求别人也没有(不好的)。 有什么呢?就是“德”啊!当然这里也包含了其它方面,但“德”是主要的。自己去掉的、没有的,也是那些不利于自己德行的习惯和行为。 舜的弟弟象曾经和母亲、父亲一起多次谋害他,皆未得逞,这么坏的一个人,竟然被舜感化了,这能令人相信吗?舜即位以后,封象为有鼻国国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其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坏家事、事业、国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宋国的南宫长万天生神力,但因作战鲁莽被鲁国俘虏,宋国人把他从鲁国赎回来以后,宋闵公戏弄、嘲笑南宫长万说:“从前我敬重你,现在你是鲁国的囚犯,我不再敬重你了。”南宫长万不认为这是戏言,怀恨在心,就在蒙泽把宋闵公杀了,大夫仇牧、太宰华督也一并被杀。 (《春秋左传·庄公十一年·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 这个含义就如下文所说,“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希特勒一人将德国带入了二战,给德国和世界带来深重灾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在朝鲜战场,打败了刚刚横扫日本、携二战战胜国余威的、巅峰期的超级大国美国;也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若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要先把自己的家治理好,自己的家里人都不能治理好,却能教育别人把家庭治理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所以君子虽没有离开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却以自己的品德影响到这一方的人民。也就是后文所说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风火家人卦巽上离下,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言有物而行有恒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所以喜欢他却知道他的不足,不喜欢他却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很少啊! 中国历史上一场战役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怕就是长平之战了,这场战役赵国被秦国白起坑杀40多万人,赵国统帅赵括也因“纸上谈兵”的成语而流传千古,但不被大多人所知的是他的母亲早知道这个结果。 赵国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因为对他人哀怜而失去判断、产生偏见。 唐朝天宝十三年(754年),杨国忠说安禄山要造反,而且说:“陛下试着召见他,他肯定不来。”于是,唐玄宗召见安禄山,安禄山立即来朝见,在华清宫,他哭着说:“臣本来是胡人,陛下恩宠提拔我到现在这个位置,被杨国忠所嫉妒,我离死不远了。”唐玄宗内心哀悯他,心立刻软了,重重的赏赐他,而且放他回去了。安禄山回去以后第二年就造反了,造成了历史上著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人们会对他所畏惧、敬畏的人产生偏见。 赵高是秦朝的宰相,在项羽打击秦国时想趁机谋乱,怕各位大臣不服,就先设法试探一下。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或沉默,或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指鹿为马”的来历。(《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