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
所以,君子自己先有而后再要求别人也有,自己没有(不好的)而后再要求别人也没有(不好的)。
有什么呢?就是“德”啊!当然这里也包含了其它方面,但“德”是主要的。自己去掉的、没有的,也是那些不利于自己德行的习惯和行为。
舜的弟弟象曾经和母亲、父亲一起多次谋害他,皆未得逞,这么坏的一个人,竟然被舜感化了,这能令人相信吗?舜即位以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象终于在舜帝仁德的感化下弃恶从善,勤于政务,泽加于民,死后人民怀念他而立庙供奉。因为人们对象的印象实在是太坏了,所以,唐朝时曾经毁坏过象祠。人们修象祠亦是因为象弃恶从善,勤政爱民,怀念他才会修建祠堂来祭祀,否则,怎么会祭祀一个“坏人”呢?舜的德行真是深厚啊!(《古文观止·象祠记·王守仁》)
如果没有德却占据高位会怎样呢?那就有可能给自己和家族带来杀身之祸。
春秋时期晋国智宣子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智宣子说:“智宵狠。”智果说:“智宵的狠在面,智瑶的狠在心。心狠败国,面狠不害。智瑶有五点贤于他人,不如他人只有一点。一是身材高大美髯,二是射箭驾车有力量,三是多才多艺,四是文辞巧妙善辩,五是强毅果敢,但他不仁!以五贤凌驾于他人之上,再以不仁来实行,谁能受得了?若真立智瑶,智宗必灭。”智宣子不听。智果为避祸,让太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辅氏。后智氏灭亡,只有辅果存留下来。(《国语·晋语九·智果论智瑶必灭宗》)
现在家长都在努力培养孩子技艺、才能,复旦大学研究生的学识、能力不能说不强,但投毒案的主犯最终被判死刑,智瑶让家族被灭,这些都会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吧!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自己身体里藏着“不恕”,却能教育别人的,这是从来也没有的。
“恕”有这么重要吗?什么是“恕”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自己对恕做了充分的解释,在此之前,孔子和曾子还有过一段禅一样的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的时候,只有曾子听懂了,其他弟子懵懂不知所云,就如释迦如来拈花微微摇动,只有大迦叶微笑听懂了。(《CBETA电子佛典·经集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拈花品第二》)
孔子的伟大我们可能都以为他博学多才,但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这里的“一以贯之”自然说的就是恕!
可以看出,“恕”在孔子的处世哲学中与“仁”是并驾齐驱的,“仁”侧重于爱人,替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基督教中说为博爱,释迦牟尼说为发菩提心、大悲心;“恕”则侧重于保持内心的祥和,不被情绪所扰,圆觉经曰:“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意思是说,也不特别敬重持戒之人,也不憎恨破戒之人;不看重老修行,也不轻视初学的人,这样的心态,就是“恕”吧!
再详细一点说,就是,当别人犯了错误,或伤害他本人、或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或触犯法律、或触犯戒律等等,都要原谅他,而不要揪着不放。用心理学解释,就是别人的错误是你自己的投射,你不能宽容别人,根源是你不能完全接纳你自己!
若揪着不放会怎样呢?就会引发自己的愤怒情绪,自己就失去祥和的心态了,就没有前面所说的“定、静、安”,就失去了“虑、得”。在不断用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过程中,造成身心的疾病。在咨询的过程中,咨客往往都是在这里过不去,给自己造成伤害。
“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以治国在齐家。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