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宜兄宜弟。”
出自《诗经·小雅·蓼萧篇》,原诗共四章,这四章诗是指周公摄政第六年,宴请诸侯并无猜忌,大家如兄如弟般相亲相爱。(参考《大学微言·南怀瑾》)
但曾子在本节里单单引用这一句,是一语双关。对治国平天下而言,要“怀远人”、“柔万邦”。对家庭而言,是指兄弟姊妹、至亲骨肉之间的和睦康乐,互相敬爱。(参考《大学微言·南怀瑾》)
兄弟的关系,映射到社会上就是朋友关系。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看到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没有,有些忧伤,所以子夏劝他,说出了著名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名言。现在的80后、90后恐怕也会如司马牛一样慨叹没有兄弟吧!如果大家都“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大家不是都不愁没有兄弟了吗?
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在家对待好自己的兄弟,而后可以教育国人也这样做。
舜的弟弟象很傲慢,而且多次想杀掉舜,后来被舜感化,改邪归正了。这在前文已经说过了。(《古文观止·象祠记·王守仁》)
桃园结义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刘备起先是一个买草鞋的小商小贩,后来和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在他们二人的帮助下创立蜀国的故事。(参见《三国演义》)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做事如果没有人相助怎么会成功呢?兄弟、朋友之间的情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欺骗。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出自(《诗经·曹风·鸤鸠》) 仪,是礼仪。忒字解做差字。四国,是四方之国。“礼仪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方各国的表率。”(引自弟子规文化网·张居正讲解)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作为父亲、兄弟都足以被效法,而后民众才会效法他。
曾子引之说道:“为人君者,必是自家为父能慈,为子能孝,为兄能友,为弟能恭,所行的件件都足以为人的法则,如此诗所谓其仪不忒,然后百姓皆取法他,父也去慈,子也去孝,兄也去友,弟也去恭,而四国无不正也。不然,自家一身且有差忒,又何以正国人乎?”(弟子规文化网·张居正讲解)
一个人有多重角色,站在男人的角度,是父母亲的孩子、是孩子的父亲、是兄弟、是妻子的丈夫、是领导的下属、是下属的领导、是朋友的哥们;站在女人的角度,是父母亲的女儿、是孩子的母亲、是兄妹、是丈夫的妻子、是领导的下属、是下属的领导、是朋友的闺蜜;……。如果我们不能在每一个环境中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比如:在父母面前象领导、在孩子面前象情人、在夫妻面前象父母、在领导面前象孩子等等,那么,这种角色的错位,产生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就是必然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不断正确的转换自己的角色,而不是以一个角色来应对所有人。
国人喜欢去繁就简,所以,用五伦关系的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极度抽象了男女的所有家庭、社会关系。本文所阐述的家庭关系处理,是以简代繁,用简单的父子、兄弟、夫妇三者来涵盖所有家庭关系,君臣、朋友两者抽象概括了所有社会关系,所未阐述到的,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了,比如妯娌关系、师徒关系等等,就要举一反三了。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第七》)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这就是想治理国家,首先要治理自己的家庭。
家庭关系映射着社会关系,父子映射着君臣、上下级关系,兄弟映射着朋友关系,夫妻关系映射着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所以,处理好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也就处理好了。
站在个人角度和站在国家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能够站在家庭中其他人的位置去考虑问题,就比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前进一大进步。
本文的立足点是圣、贤、君子,作为一国之君应该怎样治理好国家,作为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怎样使自己能成为君子、贤人、圣人。
参考版本:中华书局,《唐宋注疏十三经》,上海中华书局据阮刻本校刊。
微信公共平台:LWSXL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