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教会孩子数理化和计算机还很不够。”旁听公开课的学生家长陈瑛说,这样的性教育课程,不像有些家长想象中的那么“羞答答”,而是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和年龄层次,让孩子们自然流露。“7岁半胸部发育,8岁月经初潮的女孩,已不是个案。”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胡萍对新华社记者说,近10年间中国少年儿童的青春期提前已是大势所趋,缺乏恰当的性教育,导致一些城市的少女怀孕率上升。
“我们的身体上也有禁区”、“男生女生的泳衣,遮住的就是我们的隐私部位”……24日,一堂被称为“性别教育课程”的公开课在上海理工大学附小三年级举行。孩子、家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媒体,一同坦然面对与“性”相关的教学全过程,这在国内十分罕见。 这堂主题为《身体红绿灯》的课程长35分钟,30个孩子在老师的指点下,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然后以亮出“红灯”或“绿灯”的游戏方式,练习识别各种友善或具有攻击性的
少画X,多画√ 维维在客厅墙上画了一只小猫,妈妈下班回家看到了,顿时火冒三丈,指责说:“你怎么又在墙上乱画,真不听话!”当父母武断地给孩子的品格下定义时,孩子心里会出现“自己=坏孩子”的公式。直接进行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否定,是造成孩子不乖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人尚且不能被随意贴上“坏标签”,何况内心如一张白纸般的孩子呢? 家长正确的做法是指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人身攻击。只有纠正行为而不否定人格,孩
少质问,多引导 小琪下午跟妈妈去早教班,路上遇到了邻居牛阿姨。妈妈让小琪打招呼,小琪有点没睡醒,声音很小。晚上回家,妈妈怒气冲冲地质问小琪:“下午为什么不跟牛阿姨打招呼?”爸妈动不动就问孩子“为什么”、“怎么又”,这背后通常隐藏着指责、焦躁、不耐烦。而孩子心里或许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不为什么没打招呼啊,就是没睡醒嘛!”可面对家长的质问,孩子又不得不找个理由来搪塞。质问会让孩子害怕,选择“说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试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就是“白熊效应”,体现了一种心理暗示。同样的,家长越是告诉孩子“不要打翻”,越会在孩子的脑海中勾起“打翻东西”的场景,以及爸爸妈妈暴跳如雷的画面。心中一紧张,水桶不由自主真的被打翻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想事成”真的能实现。类似的,“不准大
养孩子是门技术活,尤其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稍不留意,要么可能把孩子养成了“玻璃心”,要么养出了“熊孩子”。事实上,养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审视自身、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父母的有些说话方式,有时直接决定了事情的发展走向,甚至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改变说话语气,能让孩子乖乖地听从教导,事半功倍。 少说“别”,正面讲 晚饭后,依依自告奋勇地帮忙拖地板。他用自己的小水桶接了满满一桶水,正要拎出卫生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良行为的发生常常是因为渴求自主,或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或仅仅是缘于挫折感。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这时父母一定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而不是命令孩子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是说,父母要注重与孩子的合作,而不是去控制孩子。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就一定要想法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硬性地管教,而要想法与他们合作,以便他们能欣然接受,能快
对于1岁以下的孩子采用管教的方式让他们分辨是非,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当孩子拽电话,把手指塞进电源插座,用指头去戳别的小朋友的眼睛时,他并无恶意,仅仅是在探索新奇的事物,而这正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主要任务。做父母的总不能因噎废食,把孩子限制起来吧? 唯一的应对策略是:把东西挪开、挪开、再挪开!然后再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卫生,这样做危险,这样做伤人……其实,说到底,这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孩子的一次次
有些父母先是对孩子进行一段时间严格的管教,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告诉孩子什么事该怎样做,然后再让孩子自己管自己。如果孩子确实可以把自己管好,而且每天能让自己有一点小小的进步,父母就应该及时给予孩子鼓励。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荣誉感,都争强好胜,只要父母充分信任你的孩子,大胆地放手让孩子管理自己,他就会比你想象的还要出色。如果孩子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好,千万不要严厉地批评
这些父母,他们不是培养孩子认真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而是每次都要亲力亲为;他们不是让孩子自己找到做错题的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唠叨、吵骂个没完。有的父母也许会说:“是老师要家长每天监督孩子学习、检查孩子作业的。”殊不知,这些父母完全误会了老师的本意。因为孩子从小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是希望家长能配合学校,多督促孩子学习,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但绝不是让父母如此这般地把孩子管“死”。换句话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