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子,三明子讲师,三明子联系方式,三明子培训师-【讲师网】
道家辟谷养生,健康保健减肥
三明子:健康养生应看《文始丹法》转载(三)
2016-01-20 36705

第二章、筑基功法部

清修丹法,先炼己,后方能筑基,炼己,炼性之己也。筑基者,筑命之基也。命属身属炁,尽性方能立命,此一己之清修不同于阴阳龙虎之法也。所以筑基乃是在形身上,在气上下功夫。

一、下手天机重秘――真日正气回旋功

1、丹道下手功夫――凝神气穴之重要性

古来丹经,上圣大贤,得道真人,皆谓丹道功夫之修炼若能窥入门径,修炼其实并不难,功夫自能顺水行舟,层层上升,绝不费力!所谓得难行易,又所谓见效难,成功易!越是上乘丹法越是如此,起初修炼,无甚功效,了无趣味,而一旦摸着门径,修炼甚易,成功不难。

古来大宗师之修炼,皆是如此,如白玉蟾、沈太虚、闵一得、伍冲虚等等。所谓三百日功完,百日还丹,六十日胎完等等,可见成功容易药非遥。

而所以古来大宗师多有几十年苦修者,无他,皆不过通过数十年的内省外摩之功(北宗谓之炼性,故邱处机云:吾门以炼性为宗),以期一旦贯通,而摸着上乘功夫门径故也,实际上真正的丹道做功时间并不长。故陈泥丸云: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脉已停气归根。沈太虚云:六十日胎完。伍冲虚云:我昔行功,一月调息,又二月基筑而阳关闭矣!张紫阳云:若言九载三年者,总是推延款日程。我师亦言:若摸着丹道门径、造化鼻孔,百日之功即可筑基。又云:百日尚无成者,此生决无修丹之希望!

而下乘丹法及普通之养生方法,以至俗事之事业,却不然,多是见效极易,而成功了道无望!而俗人多以见效易而生欢喜心,故舍上乘极简易之道而不悟,至毕生无成。正如闵一得真人在《天仙心传》所言:三代以后,人竞功业,以为有证信,适开机械诈伪之端。反观现今修丹道者,传丹道者,几个能做到百日筑基,所以我尝言:今日真正懂丹道者,已无几人矣。皆不过滥竽充数,空谈玄理,说几句不着边际模棱两可的丹道诗词,不痛不痒的丹经术语混蒙过关而已。试看今日有几人能做到百日闭阳关,我看不要说是百日,就是千日百年亦不能闭,纵用法强闭之亦终得三消之证而亡!可怜可叹!不是我等说的大言,自我等得师指受丹道全诀以来,确有举天之下,无有知音之感!所以,总而言之,真正上乘丹道功夫,难就难在入门功夫,若真正知道丹道下手功夫,并且用心琢磨,百折不挠,一但豁然,摸着门径,修炼也不难!丹家讲“我命由我不由天”,讲“天地坏时我不坏”。丹家有此种魄力,敢喊出此种口号,自然有其方法并实事在,能很好的、很快的取得效验与好处,否则,何以讲我命由我不由天,讲天道合一呢?

但是,此种方法能使身体取得好的效验与好处以至改变,因此,一但传入坏人之手,必定增加其做坏事的能力,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正如陈撄宁先生所言:强盗小子修炼仙学仍旧是一个强盗小子。读者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别有用心的人掌握了超出常人的能力,就会更无所忌惮,为所欲为了。所以真正金丹大道传授甚严,一代一传,甚至数代一传,宁缺勿滥!

那么,真正丹道功夫的下手天机是什么呢?南宗二祖石杏林曰:口诀不过半句,验证不过片晌!神乎!神乎!此半句口诀为何?仙经曰:仙师传我亲口诀,只是凝神入气穴。这就是丹道初步下手天机、万金不换之至宝、千古丹家祖祖师师一脉心传之心印灵文!这句话表面看上去,非常简单,也许读者们读到这,会很不以为然,而产生疑惑:是不是谢老师故弄玄虚,这凝神气穴还不简单?以前气功师以及坊间出版之各养生书籍,都介绍过这个方法。其实,千万别小看了这个方法,据我得师指示此法真传以来,印证考察,当今天下纷纷,还真没有几个知道凝神入气穴之真正意义,更不要说凝神入气穴之真正方法了。纷纷攘攘,假道横行,真道不传,令人扼腕痛惜!比如,我曾印证很多丹师、专家,以及普通初学丹功者,什么是凝神入气穴?多数人回答:凝神入气穴即是意守丹田,或者讲用意念似守非守于下丹田。普通初学如此理解,而专家丹师们亦作如是解,我闻之不免长叹一声,看来,所谓的某些大师、丹家、专家跟普通初学没有什么区别呀!因为普通初学也知道凝神入气穴即是似守非守意守丹田,与那些大师们也处在同一认知程度了。我真替那些初学耽心,耽心他们把性命大事交给那些与其处在同等认知程度的大师专家们!我不得不摇头叹息,若此法即是凝神入气穴,神仙遍街跑矣。何不虚心下气,重道轻财,求访真知呼!枉费了自己性命大事,流浪生死,百年之后,不知又能变作个什么事物,空挣了那些钱财,那些虚名,对自己生死性命大事,又有何益处?不知道读者们读到这里,能否不笑话别人,而反躬自省,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所理解的凝神入气穴又是如何?自己果真知悉此中真义并修炼方法否?勿自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生命,勿被空头虚名面子所误,切切!

那么,横说竖说,凝神入气穴之真义究竟是什么呢?答曰:诸君贤者,善男子,善女子,请三省汝身,斋心沐浴之后,再阅下文。

按:在说凝神入气穴真义之先,我不惜苦口婆心,饶舌废话,说了以上一大段文字,在于阐述此凝神入气穴之重要性!

2、心印灵文――凝神入气穴真义解

凝神入气穴,在世俗眼里,依我所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为意守丹田,此种解释为大众所熟知,乃当今社会养生学术界所流行之解释,占主导地位,所以,我将此种解释称之为大众流行派,此种解释表面看上去甚有道理,是那么回事,其实,大错特错!所以我又将此种解释称之为绝对错误而又绝对正确!

另有一种解释则流于虚幻,令人修炼无下手处,将气穴解释为无定位,凝神无定法,多引玄之又玄之语言,表面看上去,立论甚高,清虚无为,实际上成为了专弄虚头,下手无实据,我将此种解释称之为玄学虚头派。

为什么讲第一种解释称之为绝对正确而又绝对错误呢?对于此,我曾于某丹师论述过。某丹师乃我多年之好友,未遇我之前,也是坚持认为凝神入气穴即是意守丹田,成见已深,牢不可破。后见我批驳此说,特意来鄙处论说之,我如是问他:你意守丹田时,可有念头?彼答曰:刚开始时有念头,但约十数呼吸后,念头即无。我如是又问:不错,无十数年苦修不能达此,甚善!此时虽无念,但是否可以产生念头?老实答我!彼深思良久,叹曰:虽无念,但产生念头之机制尚在,故仍可能产生念头。接着又紧接一句:虽可产生念头,但可做到念到即觉,一觉即无。我如是曰:你既然可以产生念头,那就说明神并未凝,神既未凝,固不能名曰凝神矣。且此时下丹田并未显气穴之用,故不可以气穴名之。如此既未凝神,又无气穴,又怎能叫凝神入气穴呢?请三思之!彼思之故问曰:凝神入气穴解释为意守丹田,我知已错,但先生又何以言凝神入气穴解释为意守丹田为绝对错误而又绝对正确呢?此正确之说何曾谈起?吾答之曰:吁!善哉问也,所以又言正确者,以此意守丹田之法,从无之诀,可达凝神入气穴之效,故又言其正确。彼闻之不禁长叹:人生四十年而知三十九年之非,先生所言甚善,然,何者为凝神入气穴,祁先生有以教我。我颌然点头曰:善!君确乃好道君子,可教也,但今日时未曾至,请退而戒斋,具备礼仪、束修、道心三者,再论之。

凝神入气穴者究竟为何?又有何种神妙?诸君贤达,请默契心印下文!何谓凝神?当炼功者炼到一定地步在炼功之中,突然心神猛地一沉,下丹田产生一股很强的吸力,这时炼功者想产生念头也产生不了,被下面之吸力吸住,此时,方可谓之凝神,而产生吸力的地方则谓之气穴,如是方谓之凝神入气穴。修炼者修至此,气穴方显其用,此时,气穴犹如黑洞一般,又如同一个深井一样,故张三丰曰:气穴者,犹气如在深井然。此时既无内外上下之分,亦无天地人我之见,念头想起亦起不了。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此时不过凝神入气穴的初层境界,功夫深而入定静者,于黑洞之中有一点光明,此光明如针尖大小,此光即我所凝之神也。

一般初学初步进入这种从未体验的境界与感受,会产生害怕或生欢喜的心理,那么必然会非常可惜的从这种功夫状态定静中出来 ,而丧失了功夫上升的难得机会。一般人所习惯的是有意识,有思维念头的状态,此谓之识神作主,一但识神退位,念头想起也起不了,自然会发生恐惧的心理。如是元气散而元神隐,识神主事,从此定境功态中出来。

我曾将此凝神入气穴之初步真景略为向某学友泄漏,彼闻之,大叫可惜!云:此前我在功中亦曾出现过此景,可惜当年未曾得遇先生,不知下一步功夫如何,故之后再未出现此种状态。如是我又跟他讲道:知道凝神入气穴之真义虽为可贵,但古人讲“明师传我亲口诀,只是凝神入气穴。可见,最可贵者,是知道凝神入气穴的功夫,也就是讲用怎样的方法进入这种状态,进入这种功夫状态之后怎样保持不失并深入下去,怎样使这种功夫重复出现而不是偶然性的出现那么一两次。彼闻之道:先生所说甚是,我所烦恼的就是这个问题,这种状态的出现只是瞎猫碰着死耗子,既不知道是按怎样的功夫方法产生的,产生以后也不知道用怎样的方法保持不失并深入进去,更不知道使这种状态境界重复出现的方法,若是我知道此功夫方法,相信功夫是不难长进的,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炼功者应该所急需知道的功法,愿先生将此法传出。

必须注意的是:以上还只是最初步的凝神入气穴(严格说来,还不算是真正的凝神入炁穴)。若炼功者知道凝神入气穴的功夫,那么,功夫能层层递进,黑洞中那点针尖般之光明,将变成整个黑洞皆是无内无外的光明矣。此时行者入定功夫更深,而炼气功夫亦深,正如吕祖《逍遥诀》所言: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水中吹起籍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以上《文始丹法》原文谢怀宇 谢怀召 著 此文从网络上转载。

心能量养生网 山晴居士提供给健康养生爱好学习!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