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吃人
2012/8/3
民企的痛苦程度加深。
媒体报道,据浙江省人大财经委调研发现,仅温州一地,60.4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停产减产。今年前5个月,浙江企业利润总额下降19%,降幅低于2009年同期9.7个百分点;亏损面达20.8%,亏损率为13.6%,同比分别扩大5.2和6.7个百分点;亏损额152.2亿元,增长71.5%。同时,利息支出425亿元,增长36.6%,相当于同期企业利润的43.9%;用工成本上升15%左右;综合税费负担总体较高。
岂止浙江,此前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情况大同小异。中国制造业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敏感的转折就在眼前。
一是机器取代人。
此前,曾传出消息,称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大型电子产品供应商富士康正考虑用工业机器人替换现有的工人——去年七月,富士康首席执行官郭台铭宣布,将在三年内在装配线上添加一百万件工业机器人——富士康的选择是个标志,当富士康迁移到中国的中西部,说明东部地区的综合成本已经无法让全球效率最高的代工企业获得生存机会;当富士康给员工加薪、而后决定用机器取代人,说明哪怕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大规模使用人工都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
富士康并不是惟一。根据法兰克福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给出的数据,富士康并不是在机器人上押注的唯一中国制造商,中国商人于2011年购买先进工业机器人的数量跃升了50%,达到22600件。笔者到柳州,看到在流水线上机器人娴熟地运作。当地企业家告知,只有是略有规模的企业、一旦订单稳定之后,首要考虑的方案之一就是购买机器人。他们希望昂贵的机器人价格能够下降,而中国生产的廉价机器人质量能够大幅提升。
不奇怪,能够由机器取代作业的部分制造业开始回流欧美,7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初值虽然有所上升,但就业一项开始下滑。那些认为中国靠大规模人口、靠大规模廉价劳动力就能取得竞争优势的人遭到当头棒喝,无论如何,资源要素价格、消费水准等决定了,中国再也回不到大规模廉价车间时代,现在,那是东南亚、南亚等国的专利。
二是中国成为全球半成品提供者,从世界车间往上游走到世界机器、原材料提供商。
这不是坏事。中国不可能回到世界车间的地位,以廉价劳工、廉价资源获取出口第一的位置,中国出口的商品容易遭受反倾销等调查,且不具备全球性的品牌影响力,综合成本较高。
购半成品,集中了中国制造的优势,而非中国制造的劣势,中国制造业三十年发展最大的优势在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机械制造从低端走向中端,性价比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产业链从汽车配件业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从低端到中端,看看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的发展,就可一见端倪。中国产品保持低价,某一型号机器人,中国产仅20多万元人民币,而德国进口、能从事较为复杂作业的机器人,在160万元人左右。因此,东南亚制造企业中低端机器大多从中国进口,也就不足为奇。
中国制造未来出现的情况可能是,机器取代人,隐性失业继续扩大,出口产业链优势,出口中端制造与半成品,没有品牌效应,终端消费企业赢利只能靠内需拉动。
决定中国制造业转型成败的关键,首先维持中端制造,向德日为代表的高端制造拓展;其次,培训出一大批能够驯服高端机器的专业工人,什么样的劳动力决定了什么样的制造业。中国吃民工红利发展的时代过去了,未来要通过培训反哺劳动者。由于主题所限,笔者未涉及制度,绝不意味着制度改进不重要,相反,太重要了,必须单独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