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国智,於国智讲师,於国智联系方式,於国智培训师-【讲师网】
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
於国智:弟子规的批判
2016-01-20 51542
 宋代以后至清代的教育理论,一般都以“程朱理学”为官方教育理论。依据朱熹等教育家划定的教育计划和教育内容,宋以后的古代蒙书,如:《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呜呼印光大师法眼深知程朱理学的毒害,外道相善,
  印光大师致广慧和尚书节选
  民国二十九年正月
  光宿业深重,生甫六月,后遂病目,一百八十曰,未一开目。除食息外,昼夜常哭,在老人皆料其不能得见天日。而承宿善根,好而仍见天日,实为万幸。入塾读书,又受程朱辟佛之毒,幸无程朱之学问,否则,早已生身陷入阿鼻地狱矣。由是疾病缠绵,空过数年。因思佛法东来,经几多圣君贤相,以护持流通。程朱之说,不足为训。因出家为僧,专修净业。先师以参究提命,则曰,弟子无此善根,愿专念佛,以期带业往生耳。六十年来,悠悠虚度,今已八十,尚未心佛相应。若或专仗自力,则其自误,何堪设想。
  印光大师说:"程、朱读佛大乘经,亲近禅宗善知识。会得经中全事即理,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自心之义。便以为大得。实未遍阅大小乘经,及亲近各宗善知识。"
  复周法利居士书三:汝不知朱子认错了物与格,故辟佛,破因果轮迥。又剽窃禅宗参究之法以自雄,故曰,而一旦豁然而贯通焉。
  复谢慧霖居士书十二:无如理学以欲有异于佛,竟将圣人治天下之大本,废弃不讲。徒欲以尽义尽分以宏儒教而启牖人。适见其知见之偏,而背畔乎圣与天也。
  《孟子·告子下》记,有一个任城人问屋庐子,礼节和吃饭那个重要?屋庐子回答道:“礼重要。”对方说:“如果按礼节去找吃的,便会饿死;不按礼节找吃的,便能找到吃的。为什么一定按礼节行事呢?”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便去邹国去问孟子。孟子说:“看事情不能只抓住一点,不看全面。比方说,一寸高的木头,放在高楼顶端,好像它比高楼还高。人人都知金子比羽毛重,如果用三钱金子和一大车羽毛比,金子还重吗?同样,如果拿吃的重要和礼的某一小细节比,好象吃的并不重要。”最后又生动地对他说:“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便能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他会去扭吗?”应该说:即使为了得到一点吃的,他也不会扭折哥哥的胳膊。孟子的回答说明:不是同类的事,不是一个标准的事,不能随意相比。到底礼与食那个重要?要看从什么角度、什么条件来说。
  真正的儒家是具备辨证思想的,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历来邪教都是绝对的一点论。机械的思维。
  
多闻成就。应机破见。任何书对智者来说都可以看,能辨证取舍故。能圆解故。若你踏实深入经藏海定能掌握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圆解、真解内外道一切法。
  《弟子规》死气沉沉。佛教赞叹活泼泼的父子、兄弟、姐妹乃至人与人之间关系。只有这样才转动了仁义礼智信,而不仁义礼智信所转。正如《道德经》所言:“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扔,reng,四声)之。(实行礼的人见没人响应或回他的这个礼,就扬起胳膊强迫他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薄)也,而乱之首也。”佛教的仁义礼智信是在不坏道德基础上活泼泼的随缘觉悟一切如母众生,《弟子规》却是在失去道德的基础上死气沉沉的给人枷锁。父母即是父母,又是子女;子女即是子女,又是父母。无始以来互做父母故。没有框框活泼泼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佛教所宣说。
  韩欧之毒小,程朱之毒大。由程朱以后之理学,无不偷看佛经,无不力辟佛法,以致成此大乱。皆由此诸先生,门户之见致之也……学佛之要,贵尽伦理,如是学佛,方为真佛弟子。若不尽伦理,则为佛教罪人。佛遇父言慈,遇子言孝,世间善法,均不遗弃,唯不许人炼丹运气。世间外道,偷窃佛经,自造经典,反谤佛法。谓彼之法,乃六祖所传,和尚此后均无法,法归他们在家人。惑世诬民,莫此为甚。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过犹不及等都是诠释中庸思想的。广义来讲只谈善言善行对众生的教育意义却无视恶言恶行对众生的教育意义,岂不是违背中庸法则么?法无定法。法无决定。父母吸毒难道子女也该顺从吗?父母不孝祖母,子女也该学习之?父母投毒害人,子女难道也该无条件服从吗?纵观历史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光凭哭劝是无能为力的?《弟子规》是明显的一点论。智者可以辨证取舍,愚者必然死执之,看到违背《弟子规》的定然不分青红皂白予以诽谤。佛教之所以圆满,全面系统辨证圆解故;佛戒的开遮持犯都开示得清清楚楚故;不从善恶表象论是非故。
  法无决定。一切如响应声。《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八: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能行一法,便为具足,不堕恶趣者。云何世尊自说宿命所可经历或堕鹿中,或堕弥猴中、马中、象中,亦遭勤苦,是事云何?”佛告须菩提曰:“菩萨不作恶行,自行恶趣,随众生方便而受其身,欲佑利众生故。”故宗匠为利益众生,喜笑怒骂,打踢斩杀,无所不为,如南泉斩猫,归宗斫蛇,俱胝断指,德诚打落水,睦州损足,赵州风流、放火。乃至德山、临济呵佛骂祖,丹霞劈佛,云门喂狗子吃。实则与经典所载的“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迦。”无有异义。
  《涅槃经》亦有云, 如经卷二十九《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化众生令得解脱, 故发誓愿, 我于贤劫生屠脍家, 畜养鸡猪牛羊, 强猎罗网渔捕, 旃陀罗舍, 作贼劫舍。菩萨实无如是恶业, 为度众生令得解脱, 以大愿力, 受如是身。”“善男子! 复生边地, 多贪欲瞋恚愚痴, 习行非法, 不信三宝后世果报, 不能恭敬父母亲老耆旧长宿。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尔时实无是业, 为众生得解脱故, 以大愿力而生其中。
  释曰:前明实事非显通慧,此下明通慧不论实事。菩萨戒有三品,即身口意业。除意业,以无变化故。身口二业有时变化所作,亦是菩萨戒。此身口戒或现为善,或现为恶,或生怖畏,或生欢喜,皆令众生远离恶处安立善处。此戒难思量,故言甚深。非本身口所作,云何成戒?以能成就戒事,令众生离恶生善故。又此变化从菩萨意业生,菩萨以意业为戒故。
  众生有二种:或宜欢喜教化,譬如拘物头花因凉月开敷;或宜逼恼教化,譬如莲花因烈日开敷。菩萨亦尔,如那罗王及善财童子,或现可爱事,或现可畏事,安立众生于善处……
  论曰: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
  《悲华经》释迦牟尼佛本生菩萨行时:
  而我因发愿住持不清净刹土,故恒河沙数劫以来,于如来不住刹土中,我以言语暴粗、面目恐怖之方式,令众生断除杀生恶业,行持十善法并趋入三乘法要。现今,我住持之刹土具足烦恼、不善业,处处得闻不善业之名,众生屡屡造作不善业。于此刹土中,我仍宣说三乘法要。
  忠言逆耳,外道相善。魔常以表象的善言良语令众生堕落深坑,善恶取舍的绝对化正是魔王波旬迷惑众生的利器。仁、义、礼、智、信绝不是愚仁、愚义、愚礼、愚智、愚信。我评《弟子规》着重点在批其机械的一点论思维及死气沉沉的规则框框。
  霸王追韩信的故事:韩信逃跑路过一棵大树下,突然觉得脖子湿漉漉的,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孩子往下呲尿,韩信不仅不怒反而给孩子几枚铜钱,小孩子自然欢天喜地。过了不久,霸王也来到了大树下,小孩故伎重演往霸王的头上呲尿,霸王大怒,拽住小孩两腿,只听"咯嚓"一声,小孩被劈成两半。
  回族佛教评:若韩信打骂那小孩子几句,这个小孩也不会落个被劈两半的结果。如小孩子一样的人于此世间多如牛毛,就算被这类人误解一辈子也要打骂粗口,岂不是无我利他的菩萨?如韩信这类口蜜腹剑,道貌岸然的人还少吗?如那个小孩一样死都不知咋死的人还少吗?佛告须菩提:“菩萨不作恶行,自行恶趣,随众生方便而受其身,欲佑利众生故。”法无决定,这样的佛教是回族佛教所宣说。
  佛教打破善恶的对立,能以善言行觉悟之就以善言行觉悟之,能以恶言行觉悟之就以恶言行觉悟之!五浊众生善根微薄,对治刚强众生岂能只偏执善言软语?如《涅槃经》中的菩萨不孝父母正是随其父母根性而示现。我对《弟子规》的这些议论,无非是希望你莫被《弟子规》这样的世间书所转;相反希望你踏实的学习佛教的经典,转《弟子规》这样的世间书成佛教。例如《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表象是外道书实际是佛教观点,被我佛教所转故。你被《弟子规》所转即是魔王子孙;你若转动《弟子规》便是我佛家弟子。推而广之,学习任何经典都是如此。善或恶岂有一定乎?智慧明了,无论示现善相恶相都能利益众生。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