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从老庄到苏格拉底,人类的三大哲学问题从来都是: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而这三大问题必然会引发更多的问题与思考,比如我是为谁活着?我该不该自私?我该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选择是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的事情,就举一个例子:
如果阿拉丁神灯可以实现你一个心愿,你和孩子只有一个人可以幸福,你会如何选择?我们该不该为了孩子的幸福而放弃自己的幸福?尹建莉、陈美龄、学堂的金牌导师马主任,她们是如何做出这次艰难的选择呢?
尹建莉的“任性”、
陈美龄那条最难走的路和马主任的“自私”
尹建莉说:“如果一定要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总结我的生活经验,那这个词是——任性。当然,我说的这个任性不是任意妄为,而是凡事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而来,不受外界的干扰的意思。
这种性格其实从我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而且发生在很多方面。比如读高中时,我考进了全县仅有的两个理科重点班中的一个,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到了学校分文理科时,我决定选择学文科,这意味着离开这个尖子班,去一个“差学生”云集的班里。学校非常不重视文科班,文科班的学生也似乎低人一等,往往是理科学不下去的学生才去文科班,并不为了高考,只为了混个高中毕业证。当时高考录取率大约只有5%,文科比理工科录取率更低。所以不但同学们很惊讶我的选择,班主任老师也不赞成我学文科,告诉我说,你如果学理科,肯定能考上大学,但学文科就够戗了。但我一直有一个作家梦,想学中文,就没听老师的,也没和父母商量,自作主张就报了文科班。当然后来也顺利考上了大学,学了中文,算是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任性”不但没有被磨灭,反而“变本加厉”。
在孩子刚一岁多时,我和先生决定放弃稳定工作,去沿海开放城市工作,双方父母听说我们要辞去工作到外地,激烈反对。我就支持先生绕开父母的阻拦,先斩后奏,到厦门工作后才写信通知父母。
在抚养女儿圆圆长大的过程中,也处处显示出我的“任性”。我从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别人怎么做,凡事都有自己的主张,我的很多做法在现在看来很正常,在当年却完全不能被周围的人接受。比如替孩子写作业,完全不计较孩子的考试成绩,让孩子大量读课外书,除了才艺学习不给孩子报任何课外辅导班等。当孩子在入团问题上遭遇不公正对待时,我会去学校和老师拍桌子。
我四十多岁时,因为教育思想和现实冲突太严重,我下决心从公立学校辞职了,这次“任性”意味着彻底放弃了铁饭碗,可能从此再也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前路茫茫。
我不是没有担心,但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在选择面前,只要认真地听见了心声,那么你就是听了神的忠告。”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连续十年获得中国家庭教育类图书的第一,全球发行突破800万册,尹建莉成为财富无忧、世人眼中最成功的好妈妈。尹建莉经常对年轻的女孩子们说:“多读书,先了解自己,在生活的各种选项中有良好的判断。在这个前提下,不要委屈自己,要取悦自己,要学会任性。所谓任性,无非是依自己的天性而行。这样做,在某些阶段很难,但它一定是值得的,因为‘任性’能让你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