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惕君,余惕君讲师,余惕君联系方式,余惕君培训师-【讲师网】
上海铭源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
余惕君:结缘弘法寺
2016-01-20 7034
因为《成语禅解》的写作,我与弘法寺结缘。《成语禅解》这一书名就是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所赐,全书也是在弘法寺最终定稿。春节后,深圳的一位领导在看了我与洪昭光教授合著的《你可以活得更好》后,邀我到深圳作干部心理健康讲座。期间,她讲起弘法寺有一位一百零四岁,颇有传奇色彩的高僧本焕老法师。本老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两个世纪,出家已有八十二年,是近代中国禅宗巨匠虚云大师的衣钵传人。早年,虚云大师以一百一十一岁的高龄,步行一百多里路,亲送本焕法师到南华寺六祖道场,接传临济宗四十四代法脉。本老一生以“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脱离苦”为座右铭,行化南北,弘法利身,法流天下。年青时,曾发心修行,刺血写经近二十万余字。本老德高望重,堪称当代佛门泰斗,现仍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我迫不及待地让那位领导陪我上山去拜见本老。本焕老法师慈眉善目,满脸慈祥,身体十分硬朗,全然看不出已有百岁高龄。他见到我们十分高兴。我向他老人家顶礼后,他亲切地把我唤到身边,不仅为我摩顶加持,还摘下自己脖子上佩带的弥勒佛亲手为我戴上,这可是我想都不敢想啊。佛缘何等殊胜。拜见本老后,我又拜见了弘法寺现任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大和尚。我向他赠送了几本自己近年出版的人生感悟随笔,请他教正。我们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缘。大和尚介绍了寺院近年来在“以道风建设为中心,以慈善与文化为两翼,努力构建人文佛教平台”的发展宗旨下,弘扬人间佛法的一些做法和今后的一些设想,使我看到了中国佛教振兴的希望。大和尚也肯定我这些年悟道人生的一些修为,称赞我写的书很有意义,还建议我把手头上正在写的书取名为《成语禅解》。这个名字取得真好!我们谈到,佛教的价值在于净化我们的心灵,佛教的生命在于充实生活的内涵,只有走出深山古刹,走出经文典籍,佛法才会活生生地与众生结缘,只有拥抱生活,中国佛教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对此,我们充满憧憬。一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意犹未尽……今年“五一”小长假,我又来到弘法寺,一来是为了静心地为本书作最终定稿,二来也很想亲身体验僧侣生活,并亲近本焕老法师、印顺大和尚,以开悟明性。弘法寺的自然环境也是吸引我的又一原因。弘法寺座落于风光秀丽的深圳仙湖植物园内,建筑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殿、堂、寮、房、楼四十余处,规模宏伟,佛像庄严。背靠峦峰叠翠的梧桐山,面临碧波涟漪的仙湖,殿堂斗拱飞檐、层叠交错,蓝天、白云、绿树、黄墙、红瓦辉映。寺内晨钟暮鼓,梵音缭绕,如画、如诗、如歌。当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仙湖植物园种下的一棵高山榕树,现已盘根错节、枝叶繁茂,象征着在深圳起步的中国改革开放,如今已是不可逆转,硕果累累。弘法寺建寺仅二十五年历史,与深圳这座城市同样年轻,同样充满活力。今年才三十六岁、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的印顺大和尚志向远大、解行双修,年轻有为,是本焕老法师一手培养的嫡传弟子。两年前,一百零二岁的本焕老法师决然退居,年仅三十四岁的印顺法师续接荷担。这一年龄差距六十八岁的衣钵相传,象征着历史与未来相汇,传统与开放融合。此前还有一段佳话。二OOO年,一个湖北小伙子受人委托来弘法寺看望本焕老法师,被本焕老法师“拉着手谈了三个小时”,鼓励他无论如何要出家。从此,他跟随本焕老法师,四处弘法,终得本老衣钵,成为今天的弘法寺方丈印顺大和尚。因缘真是不可思议。我是平生第一次投宿寺院,那种恬静、那种悠然、那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实难用言语表达。“晨风里,鸟语花香梵音起;夕阳下,青山无语问禅家”。在弘法寺内,我处处感受着清风拂面,春日暖阳。与国内许多寺庙不同,这里对所有香客不售门票、不售香烛,倡导环保,向香客免费赠送三支文明香。免费为礼佛信众供应斋饭,提供住宿。那些香客带来的供品,进供后,如果你需要,可以适量索取。寺院内,各种净化心灵的先哲缄言触目可见。为接引有缘,弘法寺针对不同信众需要,不时举办“佛学夏令营、冬令营”、“弘法之旅”、“一日禅”等讲修法会,采用法师专题讲座、僧俗座谈、禅修体验等方式,领信众开启潜能,觉悟人生。近年来,弘法寺广行慈善,为社会兴办希望小学、建医院、扶贫等,爱心捐款达5000多万元。为弘扬佛教文化,弘法寺还成立了“心光禅乐坊”,常举办大型“梵呗交响音乐会”,妙音净心,传播和谐之音;创办《弘法》杂志,探讨佛教、哲学、人生与现代哲理;创建《弘法文库》,出版不同层次的佛教文化著作;邀请国内著名佛教学者、高僧大德举办各种佛教文化讲座,使信众更多地从心灵获得陶冶和震撼。说到底,佛教乃是以佛法为基础而建立的一个人生教育体系。使人明白生命的意义,知道生活的目的。佛法重在修行,“修”是学习,“行”是实践。修行,就是将我们对人生的错误看法、想法、说法、做法等,通过学以致用加以修正,以解决人生的大问题。如此,我们就有了方向,有了自信,便能轻装前行。烧香拜佛,在不知其所以然时,我们跟着别人学,烧香要烧三支。现在知其所以然了,也就知道三支香是“戒、定、慧”,是为了烧掉自己内心的“贪、嗔、痴”,从而提醒自己遵行佛法,检点行为,以修得福慧。其他诸如寺院内的法相陈列、供奉“三宝”、吃斋念佛等无一不是如此,都是一种教育众生自己的方式,都是为了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净化与安宁。自古救世两条路,一是一统天下,安定民生,谓之英雄路;二是传播思想,教化众生,谓之圣人路。佛教是开启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禅宗六祖慧能曾言: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和尚是“尚和”,是“和合为尚”,弘扬人间正信,倡导社会和谐。弘法寺的墙上就刻着不少先哲伟人对佛教的客观评价: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重视善良和慈悲。——尼采对佛法的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口,只有通过这个大门口,才能进入真理的殿堂。——莎士比亚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孙中山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疾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毛泽东释迦牟尼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一伟大的圣哲。——鲁迅佛就是其宣说的所有美德的化身,佛陀的道德准则是世间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则。——马克思哲学强调理性,百姓不懂,儒学多讲修身,而少关注公德。能增进民众道德之心者,唯佛教也。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观的、彻底的、具体的、积极的、入世的、实用的宗教。——梁启超……佛教是伟大的,特别是在养成人格、改善人心、和谐社会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不然何以能在世间相传二千五百年。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间搀杂着一些迷信,现时的不少信众,还是更多的注重于功利性和实用性。比如,对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希冀,对福禄寿喜、消病祛灾的祈求。但尽管如此,佛教决不会因此而泯灭其所揭示的“无上正等正觉”的真理光辉;决不会因此而减弱其利乐众生的根本愿景;决不会因此而抹杀其对于医治现代人的盲目、焦虑、贪婪、忧郁、自我中心等病症,对于重塑民众道德价值体系,重建人生信仰,乃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庙宇供着许多菩萨,陈列众多庄严法相,为的是方便济众,使人们在顶礼膜拜之时见贤思齐,生起敬畏之心、效法之思。一个已经悟透了佛法的人还会发觉,佛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佛在哪里?在清风明月间,在山色水影中,在行住坐卧里,在起心动念处。说到底,佛性自足,即心即佛,佛在自己心里。心理现象的变动,促成了人自我行为的改善,善行又会反过来影响到心理取向。我们的前程远景便是靠着这种心理促成行为、行为影响心理的循环作用。这便是正信正觉!境由心造。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此心常放得圆满,则日日是好日。佛法“度一切苦厄”,使大众“远离颠倒妄想”,这对现代人而言不啻是一贴清凉剂。佛教讲“空”,但“空”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永恒。从本性上讲,各个分离的实物,并不具备实性,故已脱离了“有”的范畴。但又由其因缘而生的缘故,它又脱离了“无”的范畴。觉悟的特性,就在于成功地开启了这个最简单、最真实的自性。冷眼观世,豪富的不见得幸福,显赫的也常常自卑;未来的尚未到来,过去的追它不回;看得见的难得长久,摸得着的终会损毁。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就能外不取相,内不著心,“悟空”而后“悟能”,“悟能”而后“悟净”,求取人生的“一本‘正经’”。假日期间,前往弘法寺的信众日均达十万之众,在人头攒动的香客中,就有不少年轻的社会“精英”,他们正为安顿心灵、脱离迷境,为寻求生命的真相而和佛法日益亲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佛法,有人信,有人不信。其实,信与不信,源于人的不同生存环境,受制于人们对佛教的不同了解。这其中,又有三种不同类型。其一,迷信者。他们虔诚地吃斋、念佛,视菩萨为神灵,祈求菩萨保佑,“逢庙就拜”、“见菩萨就叩头”。现今的寺院,这部分人居多,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但供养却最得力,这是佛家生存的重要群众基础。或许他们中的不少人是求命不求心,念经不修行,求福报不求佛道,顾自己不顾众生,但也因心中有佛而常以善念规范言行;也因心有所托而本份度日,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是极大的有利。其二,不信者。其中又有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已有了自己特定的信仰;另一种是有一定知识的精英,他们赞许佛法劝人为善的基本教义,但不满现实中,一些信众乃至庙宇的迷信作派,以至敬而远之,甚至唯恐避之不及;再一种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信仰,除了自己,什么也不信。而这三者的共同点都是对佛教的不理解或误解。其三,正信者。他们信佛而觉,依法而行,觉而不迷,行而不辍,并能与时俱进,做到“一念提起,做入世之事;万缘放下,得出世妙境”。他们以“爱”和“善”为生命的信仰,并努力将信仰落实于生活,佛法融化于世间,修行落实于当下,从而在水到渠成中宁静地享受着无为而无不为的福慧。科学,因为有而信;信仰,因为信而有。信仰总是个人的,但若没有信仰,那不是生活,而只是活着。正确的信仰又总是必须通过每个人自己的途径去获得。太阳虽暖,总得自己去晒。著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教授说:“未来能拯救世界的将是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它们一个管脑,一个管心,两家都管好了,一切将好起来。”有人说佛教太深奥,不懂,而且“即使我不信,又与我人生何碍?”其实,难的是佛学,学佛并不难,学佛就是学做人,佛道即人道,人成即佛成。虽说不信有何碍,但信佛确有好处。我们可以不谈“成佛”,不论“往生极乐”或“念佛三昧”,只从这里学得一股正信之气,掌握一种维系正信的方法,就能当下获得现世的祥和与解脱,很多烦恼、困厄,都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适当的解决,这岂非一件快事?!知识就是力量,但只有一点知识,它将使人倾向于无佛,而更大的知识,则会使人复归于佛。所谓“更大的知识”,其实就是“智慧”,“知识”向外求,“智慧”向内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不是别的,正是生命本身。不少人生死漂浮,追月逐花,尘劳奔忙,烦恼无涯,只顾赶路,但却忘了为何出发,也不知要到哪里,真作假来假作真,临终落个大后悔。真正积极的思维永远是源于自信,永远是倾听内心的声音。从生命与物质的“本命”,发展到精神与文化的“本色”,进而提升到心灵与宗教的“本心”,我们拾阶而上,终于进入了人生觉悟的妙境。弘法寺,这一名字起得好,建造于花团锦簇、风景如画的仙湖植物园内,更是匠心独具。社会需要安定,众生需要安心。每个人在人生的大花园里,都离不开正念正信,而这需要弘法。弘法就是弘一,因为万法归一。“皈依”也是“归一”,“一”为万物初元,“一”为佛性本具。“归一”并“弘一”,人生便得圆满。归一也是复原,复原就是画圆。须知道,即使是“云计算”的计算机,其基本原理还是“1”和“0”。人每日每时每年每月,终其一生也都在算,但其根本基础还是那个“1”和“0”。大道至简,返璞归真。“1”表“有”,“0”表“空”,正如那个“佛”字,人字旁,一个“弗”,以“人”表“有”,以“弗”表“空”。体用一如,空有一体,花开莲现,花落莲成,那便是全部人生。人生千姿百态,觉悟的人生才是圆满的人生。圆满人生,以完善自我为圆心,以善待他人为半径。自觉是小圆,那是独善其身;觉他为中圆,那是自觉觉人;圆觉为大圆,那是普度众生。人生从小圆、中圆走向大圆,便是由美德、积德走向功德。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功德。随意、随眼、随口、随手、随时、随地,身心不离佛法,则时时是布施,事事是功德。功德之所以无量,那是因为众生无边、大爱无疆。佛经云:“生死大事,无常迅速,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古德云:“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字,其实是个“找”字,找到了觉悟的那一撇,就能明心见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字,不象一般的中国文字,或是上下结构,或是左右结构,或是里外结构,而是一个圆形结构,从一撇开始,到一点结束,画了一个圆。这也意味着一个人寻求自我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圆满的过程。无论是在中国佛教的“万”字,还是在道教的阴阳图形中,甚至在儒教圆融处世的弯腰作揖的身形中,我们都发现了对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人的一生就是寻找“我”的一生,但何时才能找到“我”?真正找到“我”,恰是忘了“我”!“不是无我不是我,真我恰恰是无我”。生活,生靠父母,活靠自己。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绝不要忘了生活乃至生命的本质。人生的最终意义在于觉醒和思考,在于大智慧、大慈悲,在于完善自我,善待他人,在于利乐众生,造福社会。常怀柔和忍辱心,常住慈悲喜舍中,给心灵留一方净土,给生活留一个梦想,给岁月留一份宁静,给人生留一缕清香,如此才会不枉此生,才能临终不悔。“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一个人纵无先知先觉,当努力现知现觉,万不可不知不觉。觉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包括现时读这些文字,倾听文字在心里变成的声音,用心领悟,用心体会,都是一个契机。该下山了。车沿山路缓缓下行,弘法寺渐行渐远。回首望去,蓝天如洗,绿树掩映的黄墙红瓦,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美丽。忘不了几天来的亲身体验,特别是与本焕老法师的亲近和与印顺大和尚的倾心交谈。此情此景,恰如弘法寺内的那幅对联:山色淡随僧入院,松声静与客谈玄。心头蓦然响起那首熟悉的旋律: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