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发布风险警示,要求各地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织纹螺的行为。公告称,近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发现有织纹螺在市场销售,且抽样检出含有高含量河鲀毒素。此前有报道,今年7月,福州58岁的陈依姆在吃了六两织纹螺后出现中毒症状,进入昏迷状态。普通食用螺与织纹螺如何区分?织纹螺中的河鲀毒素从何而来?为什么加工处理后不能消除?让我们请教郑育龙营养师。
1.生产经营织纹螺为何是违法行为?
2.织纹螺中的河鲀毒素从何而来?能否通过烹饪加工予以消除?误食织纹螺中毒有哪此症状?应如何及时进行处理?
A1: 织纹螺含有河鲀毒素易导致食物中毒,因此在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明确要求,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部署各地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织纹螺的行为。
A2:织纹螺以海藻为生,体内常会积聚赤潮海水中的有毒菌群以及河鲀毒素。该毒素对热稳定,煮沸、盐腌、日晒等均不能将其破坏,织纹螺中所含的河鲀毒素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中毒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3小时。不要购买和食用织纹螺,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自行催吐,并到医院就诊,进行对症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A3: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尖细,长度约为1至2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至1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另外,其壳面常具有1到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而普通螺没有以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