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穹老师:金融学、心理学专家
微信号:hanlaoshi555
??????T.E.L.: 1 5 O. 26 65. 921 5
================================================
1. 华夏银行
四大国企银行之一,第一家由工业企业创办的银行,以民族名字命名的银行。1992年5月22日,邓小平视察改革先锋首钢总公司,对首钢勇做改革试验田的义举大为赞赏, 于是有人趁机进言, 要效仿中信集团创办中信实业银行那样,给予首钢总公司银行牌照,邓老欣然接受。 同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亲自前往剪彩, 华夏银行从此诞生!
顶着“以民族名字命名的银行”这顶高帽子,应该说,华夏银行的出身不可谓不高贵, 其后16年连续4位副部级高官空降华夏,中央可谓给足了华夏银行面子,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华夏银行发展到今天,不但没有赶上早4年创业的招行、中信, 还居然输给了晚3个月起家的浦发,甚至输给了没有任何中央背景的兴业银行, 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
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华夏行发展落后于其他行? 在招行担任行长达14年之久的马蔚华曾一语道破天机: 有一个强势的东家有时是好事,有时却是坏事,招行庆幸有招商局这个好东家,虽然与中信集团定位于金融业不同,招商局是做实业的,但招商局集团对招行的支持,是招行发展到今天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原因。
同理,华夏银行之不幸,便在于其早年的东家:首钢的制约。 应该说,首钢在其专业领域是非常强的,但它对华夏银行的定位,乃在于内部的财务公司,是为首钢服务的, 它的强势,以及对华夏行的绝对控制, 直至2010年华夏行增资扩股时,仍然体现得淋漓尽致。 试想首钢如像招商局集团那样英明, 加上红色的背景和中央的支持,20年发展下来到今天, 可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就不是招商银行了。
同样的道理在同城的北京银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北京市政府在决定不扶持华夏银行,转而扶持北京银行时, 便放手把第一股东的地位给了境外战略投资者荷兰银行,在荷兰银行和北京市政府的双向支持下,北京银行在短短5年时间,便已超越渤海、浙商、广发,大有赶上华夏银行之势。
不要说北京市政府没对北京银行偏心,市政府那么多的财政存款都放在哪了?
假使首钢当年放手把第一股东地位交给战略伙伴德意志银行,到今天,各位看官应该可以看到一场同城好戏了: 究竟是荷兰银行支持的北京银行厉害? 还是德意志银行支持的华夏银行厉害?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德意志在2010年非常希望通过增资扩股获得华夏行第一股东的地位,但首钢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凑足了70亿,硬生生地把德意志按在了第二把椅子上。
2. 中国光大银行
光大集团的嫡系孩子, 中央背景, 1992年创业, 早年发展很不错, 有希望光明正大地成为中国第五大行。可惜,1998年金融改制, 负债累累的中国投资银行被一拆为二,通过行政命令,优质资产全给了国开行,负债却给了光大银行, 这一下,光大银行10年没喘过气来。
2004年,交通银行弯道超车,通过股改试验,一举成为第五大国有商业行。 光大银行一看不对劲,以当年为国家牺牲为由要求中央注资。 中央答应了,可钱却不是白拿的,汇金注资后成为光大第一大股东,活生生把光大集团的大儿子给抢走了。 到今天,光大集团都在不断地跟中央索要光大银行控制权,没有了儿子,谁来给我挣钱啊? 没有了银行这个平台,我这个光大集团还怎么玩?
光大银行当年接收了中国投资银行的负债主体,阴差阳错,把原先中国投资银行深圳分行的大楼卖给了华夏银行深圳分行, 看来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还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啊。
3. 广发银行
以前的广东发展银行, 当年国家为了打破银行由国家创办的垄断局面,给深圳、广东省、上海分别发了3张银行牌照。 深圳最先,成立了深圳发展银行,到今天已经卖给了平安保险。 广东其次, 搞起了广东发展银行。
背靠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大省,占据地理和人和优势,广发最早发展态势也非常不错,如果一直保持,到今天早就可以拼掉浦发,成为股份制前三了。 可惜,98年广东国投事件中,行政命令让广发背上了债务包袱, 虽然换来了5张异地分行的牌照,但口子一开,广发就再也不能不受行政清算命令的干扰了。
05年政府决定给广发换个婆家, 中国人寿联合花旗、平安保险联合汇丰先后找上门, 省里向来跟深圳是不太合的, 于是给了中国人寿和花旗。 应该说,花旗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东家的,但可惜, 由于官商结合太紧密了,广发内部的经营氛围已经不好, 即使是花旗这样的外来和尚,也念不了这个经了。
2010年,董建岳空降,广发终于找来了一个改革家,改名、抓人、上市,一步接一步,虽然目前落后于前面的华夏和光大,但广发的未来,已经看到了曙光。
华商银行是工银亚洲的子行,也是当年中国为了打破银行由政府独资而批准成立的几家合资银行之一,当年还有福建亚洲银行、华一银行等,普遍发展都不太好,福建亚洲银行后来卖给了平安保险,成为平安银行的前身。
华商银行目前被工银亚洲控股,大股东其实是工商银行,这一层关系已经决定了它不能和工行形成直接竞争,只能定位于为港商服务,以后在大陆的发展空间不会很大,可能只会局限于华南地区。
再说说那些在中国的外资银行
外资行在中国因为受到扩张限制,普遍网点不多,但经营情况却十分良好,特别是深圳地区。 其实外资行才是中国的银行最需要学习的对象, 比如汇丰,人家存在都150多年了,比一些国家的历史还长, 如此庞大的机构, 这么多的人员,却能经久不息地持续发展壮大, 很值得中国的一些银行深思熟虑。
汇丰曾经说自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1865年汇丰成立的原因,就是当时西方的银行因为普遍路途遥远,没有办法照顾到在东方特别是香港经商的英法商人的金融需求, 故而苏石兰最初的想法,只是办一个能为远东的英国商人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银行, 没想到160年后,汇丰成长成为了影响世界的国际大财团。
汇丰的成立背景,就注定了它是:中国人认为它是英国的银行,英国人却不认可它是英国的银行,只有香港人认为汇丰可以算是香港的银行,但汇丰的总部却偏偏设在了伦敦。 到今天,如果你去到香港中环,你会发现香港人都把汇丰银行叫成Hong Kong Bank, 可见香港和汇丰的亲密关系。
而汇丰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色彩较清淡。 因为英国人不认可(它是英国银行), 中国人也不认可(它是中国的银行), 只有中国香港人认可它,所以,到最后,汇丰和任何政治派别都不太沾边,于是就发展壮大了。
反观中国的中国银行,因为是旧时代的央行,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在新中国是受到抵制和排挤的,因此,它的发展一直不如新中国嫡系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好。
汇丰、花旗、渣打、东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银行,个人认为,到外资银行学习先进理念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但目前的时代,是一个中国元素全面崛起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中资压倒外资是指日可待,因此,可以先到外资学习三五年,然后跳槽到中资银行,为国家金融发展效力,师夷长技以制夷。
1978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业历经几次改革,78-96年间改革方向主要是扩大办行渠道,打破由国家创办的垄断局面,解决办法是发牌照给地方政府(浦发/广发/深发展/福建兴业)、国有企业(招商/中信/华夏/光大)和民营法人单位(民生); 94-04年间则主要是解决工农中建生存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商业化(成立政策银行、AMC/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04-12年间则主要解决治理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交易。
在96年之前,因为交通、通信等原因,银行总部和分行之间联系不便,故而采取了直属各地、多级法人的机制,即:工农中建的地方分行都直属于当地政府管辖,都是独立法人。 于是,全国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 工商银行总行和工行广州分行(以前还不叫省分行)是两个独立的单位,工行总行直属于财政部,工行广州分行直属于广东省财政厅,总部只对分行有指导作用。
96年前后,全国的银行都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分行的独立法人资格,分行成为总行的分支机构,这才形成了今天的组织结构。
上述事情看起来和银行信息科技关系不大,实则相反。 银行的这种组织变革是怎么兴起的? 原因便在于通信和科技力量的推动。
银行组织结构的变动,促使银行总部产生了解分支机构各方面信息、控制管理分支机构的强烈需求,而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解决这一需求成为了可能, 于是,在1998-2008年间,全国的银行产生了轰轰烈烈的信息科技大集中运动,进而促成了各大银行的软件开发中心的诞生。目前,工农中建在内的各家大银行大部分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地建立了包括软件开发、灾难备份在内的信息中心。
银行软件开发从小的层面来讲,属于IT行业,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属于金融业,应该说,信息科技在银行的发展是以应用为主,地位很重要,作用很突出,但银行信息科技从业人员的发展,却是很小的。 简单而言: 你不可能让一个管电脑的人,去做银行董事长行长吧?
工农中建的软件开发中心,普遍采用了半外包方式进行管理,即自己养一批管理人员,做事的人全部外包给外面的IT公司。而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后起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采取了全外包的方式,即:完全把系统开发任务,外包给了外面的IT公司,如招行的融博公司。
至于薪酬,如果是银行正式员工,自然执行的是银行内部的统一标准,如果是外包公司的人员,自然就是外包公司的薪酬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