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穹老师:金融学、心理学专家
微信号:hanlaoshi555
??????T.E.L.: 1 5 O. 26 65. 921 5
================================================
步入“商业银行”时代后,农商行的商业化运行模式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经营上会更加迎合市场因素。但是,如何在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加深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行普惠金融?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普惠金融模式和传统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的矛盾
普惠金融概念最早提出于2005年联合国宣传小额信贷年,它是指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社会低收入阶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强调金融体系的公平性、合理性、可持续性,提倡金融服务的均等化,而传统商业银行运行模式以风险和回报为资源配置的原则,必然导致银行习惯性地偏向优质客户,产生“嫌贫爱富”现象,使低收入阶层游离在金融服务体系边缘。让普惠金融这样一个站在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对立面的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在商业化土壤成长,似乎只有一种选择:改变传统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基本战略可以是创新模式,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甚至从上至下地改革。转变是必须的,但是怎么变、往哪变、变到什么程度,依然需要不断摸索。因此,丰富和完善农商行的普惠金融需要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同时这也是发展普惠金融的迫切需要。
1.普惠金融主体——农商行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之间的矛盾
农商行从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它既有政策性的职责义务,又要实施商业性经营运作。而普惠金融强调让低收入阶层享有平等金融服务,因此在推行农商行的普惠金融道路中,其政策性和公益性的一面会相对被放大。由于普惠金融模式过于强调政策性或是让政府“有形之手”主导,常常很难维系,已有不少前车之鉴。早在1993年,有中国“小微信贷之父”之称的杜晓山教授和易县政府合作,主持成立的虞城扶贫社,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全套操作模式,最初很成功,但到了2003年其还贷率仅47%。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次普惠金融实践过于强调其公益性,受政策影响大,缺乏商业化运营的连续性。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调控。因此,如何让“有形之手”适时适当适地发挥其调控作用,从而平衡普惠金融主体的政策性和商业性,是事关全局的问题,更是农商行自身应当明确的战略性原则。
2.普惠金融客体——服务对象的发展与定位问题
理论上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所有阶层,尤其偏向于低收入人群;但是在实践中,其服务对象也是不断发展,有所不同的。如在印度和孟加拉国,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是赤贫人群,是真正的穷人;而在我国,主要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小微企业、农户以及普通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同样是农商行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因为这决定了市场和客户。现阶断,如何对服务对象作更明确地定位,如何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对服务对象进行分层,并阶断性地突出重点,都是普惠金融商业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3.普惠金融商业化的关键——成本与风险控制问题
以绩效为核心的商业银行推行普惠金融,让其在传统商业银行的边缘市场上发力开拓,虽前景广阔,但其内在动力依然是不足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投资大、成本高。造成成本高的原因除了投资大外,还有农户、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客户群的资金需求较小,往往小额多笔,但是贷款调查、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又不能减少,单位回报低,推高成本。二是潜在风险大。主要原因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农民、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主等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往往缺少规范的财务报表、足够的交易信息,交易对手或上下游情况也大多不固定,使得银行和客户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同时风险补偿能力弱,普通农户和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一般都缺少足够的抵押或担保,一旦发生,银行将缺少足够的补偿风险的手段和能力。如何有效应对低利润和高潜在风险是普惠金融可持续性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实体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商业化压力增大,能否化挑战为机遇,依然任重道远。
如何实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以下方面值得考虑。
1.确立普惠金融的商业化核心。
普惠金融的目的是公益的,推动是政策的,但实现路径是商业的,银行应当坚持灵活协调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调控。强调让所有阶层享有同等金融服务的普惠金融,实质上是实现更公平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决定了普惠金融商业性的主体地位。同时,普惠金融也离不开有形之手,2010年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充分说明缺乏政策监管的市场泛滥。因此,在普惠金融道路中,应明确以市场为风向标,以商业性为核心,同时顾全金融大局,以政策调控为指导。
2.创新丰富普惠金融理论体系。
普惠金融的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源于对已有理论的钻研和实践成果的分析。因此,首先要加强普惠金融的教育实践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组织业务骨干开发相关课程,让普惠金融深入人心。其次设立普惠金融研讨平台,上下联动、集思广益,鼓励创新、肯定突破;同时及时总结,肯定成果,纠正错误,丰富理论,定期汇编成册并接受反馈。理论创新是根本的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普惠金融理论是践行普惠金融的基础和保障。
3.加快普惠金融客户分类。
理论上,普惠金融的客户包括所有阶层,但不同阶层会产生不同的客户需求,必需确立阶断性发展重点。客户需求决定金融运行的效果,例如同一种信贷产品,对一类客户使用可能结果是违约,而另一类客户则能够很好的运作。因此,对现有普惠金融客户群进行分类分析,并以之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导向,可以极大提高普惠金融运行效率。客户群体分析可以从行业分类,例如林业的林权抵押贷款、农业的承包权抵押贷等;根据职业分类,例如青年或刚毕业大学生的微型创业贷款、在职员工的流动消费贷款等;根据用途分类,例如用于居家的安居贷、用于紧急医疗的救助贷款等。当然,普惠金融客户群分析是依靠大数据,专业性很高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展开,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4.健全普惠金融风险和成本控制体系。
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风险和成本的控制,应健全风险管理、风险转移、风险减轻机制。从风险识别上,可以基于信息消除不对称性,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如社区银行模式;从风险管理上,应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能力,例如引进风险识别大数据技术;从风险转移上,可以基于客户信用体系创新传统的担保方式,如格莱珉银行联保小组;从风险减轻上,从风险减轻方向,可以将广泛的第三方引入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降低成本,转移风险,例如联合学校的助学贷款、联合村干部的信用村建设等。此外,创新信贷流程管控和风险控制方式、设计合理相关信贷产品,也是创新的一种途径,如连续贷款和动态激励贷款等。
5.加大普惠金融实践创新力度。
普惠金融创新要达到深水区,必须丰富产品、服务种类,加快跟进机构、制度创新。从产品和服务角度,坚持降低门槛、提高便利、简化流程、创新方式的方向,可以分别从信贷、投资、理财、保险、便民服务等方面加以完善;从机构和制度角度,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设置类似小微企业专营支行的新型机构和新型部门,再根据新型部门和机构,单列机构预算、信贷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办法、考核制度等,从而保障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效用最大化,进而又反哺机构和制度的完善,形成良性循环。
6.加快普惠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普惠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方向,让普惠金融接地气,就必需要有一支善于创新、思想活跃、技能专业、执行力强、服务意识佳的高素质队伍,才能使普惠金融产品、服务、管理等都朝着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建设普惠金融人才队伍要求:一要上下重视,二要创新选拔,三要积极培养,四要配套考核,五要加强培训,六要增进交流,七要调整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