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营销分工里,售前市场主要由厂家主导,售后市场大多由当地经销商主导。所以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厂家的大部分资源都投放在了售前部分,无论是市场推广,还是导购培训;售后部分则是能省则省,经销商做得既无资源,又无动力,自然心不甘情不愿。所以,售后市场一直是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资源不多、麻烦不少的烫手山芋。 在社区推广的第一篇中我曾经有过介绍,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公民”的消费行为趋向保守
全球第一张网络订单卖的是什么?是比线下的产品卖得贵?还是便宜?购买者是出于什么目的选择网络购买?这些历史的真相,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据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最初网络订单的设计者,一定是基于网络这种工具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性,而不是一门心思给人们带来更便宜的商品。便利是网络价值的本身,便宜是网络商业化的副产品。 国内网络营销的发展得益于身逢其时,2003年的“非典”肆略,淘宝的推出
有着“中国鞋王”之誉的百丽,这两年坏消息不断。除了9月初,Belle品牌完全撤出香港市场的新闻外,今年上半年连续两个季度,百丽的鞋类同店销售持续同比下降7.8%、7.9%,加上刚刚经历了2014年大面积关店潮,2013年与中国动向分手挥别Kappa。看来从2012年新店增速下降的梦魇开始,百丽在短时间内似乎还很难醒来。百丽是谁 稍稍有些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或多或少都听说过“百丽”这个名
很多经销商搞定消费者时,一拿一个准,一旦和企业打起交道来却总是屡占下风,吃力不讨好。有人问我原因,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三点:一则消费者是无心人,容易受到经销商有计划的引导和影响;企业是计划性组织,改变既定的战略计划是比较难的。二则消费者是个人,面对经销商的层层诱杀,消费者通常是孤军作战;企业则是组织,经销商要么是一群人对一群人,要么是一个人对一群人,要想在厂商博弈中要步步占先自然有心无力。三
“腾百万”是对腾讯(T)、百度(B)、万达(W)合资设立的新电商业务(目前暂称之为上海新飞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一种统称,因有人认为这是对现有电商大佬“淘宝”的直接挑衅,所以又有另外一个别称叫玩(W)淘(T)宝(B)。无论怎样称呼,腾百万的成立,可以看作是线下企业整合资源,向电子商务的一次集中叫板。 王健林和马云的对掐,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算个人恩怨。从2012年线上线下的公然对赌,
有人说中国人山寨能力强,国外有个“阿迪达斯”的运动品牌,中国企业就能弄个“阿迪王”给你试试。美国人为刺激零售,生造了个“黑色星期五”,从线下狂欢到线上;天猫为继续扩大领先优势,依葫芦画瓢弄了个“双十一”,让线上的消费者直呼要剁手,线下的经销商捶着胸脯来跺脚,这恐怕是电商造节弄出来的最大动静了吧! 只不过,“黑色星期五”算是感恩节后购物的一个传统节日,美国人历史短,好不容易有个百年老字号,
记得二十多年以前,就有所谓的专家开始“谆谆教导”我们:你生产一个包,卖10块钱别人还要和你讨价还价;你去古琦专卖店买个包,价格是你的数千倍,人家还得让你预约排队。你知道差别在哪吗?人家印上“G-U-C-C-I”的标示,身价打着滚得往上翻,没有品牌,你啥都不是! 多么刻骨铭心的羞辱,这羞辱,与当年虹口道场赫然矗立的“东亚病夫”牌匾一样历历在目、言犹在耳;这羞辱,直接促成了中国企业家近二
小众营销从根子上来说,属于定位理论的分支,只不过大多数人喜欢把市场定位在更多消费人群、更大消费容量的大众市场,小众人群不过是大众市场这柄筛子筛出的异类分子,他们或被市场满足,或被市场抛弃,至少近些年、至少在国内,他们属于命运多舛的一类。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企改制、政企分开,传统营销、主流企业强调做大做强的声音就一直不绝于耳。即使定位理论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进入中国,TA也是做大
深度协销概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基于深度分销理论发展的困境而出现。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厂家与商家对渠道主导权的重新认识。 在电商冲击和信息扁平的现实情况下,线下实体渠道的控制权到底由谁来主导更合适,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每一个渠道参与者的面前。厂家主导的渠道控制权由于缺乏弹性,很多时候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经销商主导的渠道控制权,却常常由于顶层设计不足、资源有限导致后续动力不足。
继电商概念修得正果之后,O2O成了理所当然的接班人。遗憾的是,电商在一片质疑声中顽强崛起,而O2O则在一片追捧声中举步维艰。继美国的O2O家政鼻祖Homejoy于2015年7月31日正式关张,一份涉及国内16个领域、千余名企业O2O阵亡的名单,也在网上悄然传开。 很多对电商“过去爱理不理,今天高攀不起”的传统企业,正为自己的短视狂抽自己耳光之时,O2O这股暗流涌动的死亡气息,惊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