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技术型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同时,必然要向管理要效益。推行绩效管理,是这些企业(特别是正在市场化转型的军工企业、快速增长下的高技术企业)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对绩效管理片面的理解、盲目选择甚至照搬绩效工具等原因,很多技术型企业面临推行绩效管理困难的尴尬。对优秀的技术型企业的研究发现,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首先要完善绩效管理的顶层框架,即建立起绩效管理全要素,同时每一要素都要和激励手段相关联。以下是我们就这个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推行经验。
一、 技术型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
1. 营销的指标容易量化,而研发的绩效指标尤其是预研与技术开发的指标不好定,过程指标尤其难以精确量化,研发绩效如何考评?
2. 核心技术开发和预研是创新活动,存在失败的风险,项目失败了研发人员的绩效如何考评呢?
3. 研发人员成果转化成市场(财务或平台化)结果滞后,如何兼顾研发人员的基于产出的激励和现实激励?
4. 研发人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比较封闭,绩效沟通和辅导都比较困难,作为主管应该如何做好团队管理?
5. ……
二、 建立绩效管理全要素
为逐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绩效管理全要素的方案,具体说来就是如下图所示,绩效管理涉及的要素包含对人的选择、对过程的控制和对结果的考核,最终一定要把每个要素用薪酬和激励闭环。许多企业推行绩效管理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对全要素进行管理和关联。那么我们看看每个要素具体应怎样进行管理和关联:
1. 推行任职资格,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首先,设计企业的任职资格框架体系,开发任职资格标准,逐步实现将员工按专业和等级进行评价和区分并进入人才库。之后,按人员的适岗情况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并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针对不适岗的情况实施必要的配置措施,总体降低企业整体绩效实现的风险。
2. 建立过程绩效管理的方法,及时纠偏
以流程(成文和不成文)为依据,识别每项工作特别是创新型工作实现的路径,在关键的路径节点设置过程指标。同时,根据公司整体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建立优先于过程指标考核的行为规范考核(例如例行报告提交、文档编写和归档等),在过程中就采取20%优秀、40%良好、30%基本称职、10%不称职的强制分布,并与月(季)度的浮动工资部分挂钩,及时纠正系统误差。
3. 区分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进行考核和激励
首先,区分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层级关系,对承担组织绩效的个人,要有授权,做到责权利统一。另外,建立完整和可关联的绩效指标库非常关键,用定义清晰的指标可指导员工设计正确的完成绩效的路径,而不是在指标本身做文章,讲价钱。
其次,组织绩效的结果一定要对团队中的个人绩效产生影响,形成员工关注团队指标的氛围。鼓励在优秀的团队中的优秀员工,反对团队指标没完成的情况下,争奖金争待遇。
第三,设置过程指标和年度结果指标的权重,同样作用于年度绩效结果。年度考核结果同样实行20%优秀、40%良好、30%基本称职、10%不称职的强制分布,但团队的绩效结果可以影响分布的比例。
第四,建立追溯奖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支持项目成果的产品化和市场化,鼓励高手多承担项目。
最后,年度浮动工资和奖金的发放要与绩效考核的结果高度关联,同时设定战略岗位津贴补助由于企业决策失误而导致绩效受影响的员工。人力资源干部要辅导好基础组织的负责人,学会用绩效诊断箱等方法,建立良好的技术型企业工作沟通氛围,实现卓越绩效的部门和企业。
根据我们在数十家技术型企业的实践经验,系统完成上述管理机制改进的企业在绩效管理的推行上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过程中的问题逐渐由本文开头的哪些问题转化为任职资格标准的演进、过程绩效指标和结果指标的优化,薪酬导向的调整等前进中的问题。作为顾问公司,我们拥有的大量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数据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服务,实现绩效管理体系的不断提升。
三、防止踏入绩效管理的误区
经过总结,融智认为以下的做法会影响绩效体系的建立和推行:
1. 照搬上级或其他公司的绩效体系。融智建议根据自己的业务设置和调整如上所述的全要素绩效管理构架;
2. 人力资源部设计和执行绩效管理体系。无论在哪个绩效管理要素上,人力资源部门都是扮演引导者、监督者,而真正的设计、实施者是业务部门的领导;
3. 不分对象,单纯结果导向。在技术型企业,单纯结果导向是走不通的,必需建立全要素的绩效管理框架,区分组织中的不通人员,进行与激励相结合的绩效结构设计;
4. 绩效管理体系孤立。绩效管理体系是企业主要的支撑体系之一,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选择提供系统咨询服务的顾问公司一起设计绩效管理和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接口,才能实现绩效管理体系真正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