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他的老师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怎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说完,他拉起爱因斯坦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指着水泥地面的脚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在新的领域,只有在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双脚涉足过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有这样的描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用梦贞注译的白话文所表达的意思是:“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合抱之粗的树木,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九层之高的楼台,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千里之外的行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因此圣人,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不会看重众人认为难得之货,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而自己不敢妄为。” 如果爱因斯坦知道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教导,他还会向明可夫斯基问“一个人怎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 这样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