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俊峰,谭俊峰讲师,谭俊峰联系方式,谭俊峰培训师-【讲师网】
沙盘培训专家、沙盘专利持有人
谭俊峰:教练技术一角所引发的思考
2016-01-20 42343
日前,在南京参加江苏省第五届企业培训与发展年(峰)会,有幸聆听到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在返京的飞机上,细细琢磨,认真反思,突发奇想地引来了一通思考,现记下并分享之。年会上,沈军老师以“企业教练与组织发展”为主题分享了教练技术如何为企业成长助力,非常精彩。演讲中,沈老师借用一个简单的对话案例来与大家互动,正是这个案例引发了我的思考。案例描述很现实也很简单,沈老师先抛出一个情境,即在企业内常见的主管与员工间的交流:往往是员工先提问“这事儿碰到了难题,你看怎么办?”,接下来,主管回答并给出建议或答案,再接下来,员工回应“那好吧,我明天去试试或落实,有什么情况,再向你汇报。”很明显,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严重的不足,涉及管理、责任、目标、成长等多个方面,这里姑且不谈。接下来,沈老师与大家互动,让大家思考“应该如何‘问’问题?”。瞬间,我的脑海里想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内容,构思出多种应对策略与备选方案。还没等我想完,沈老师给出了教练技术指导下的一种建议,逻辑如下:发生了什么?当前的情况如何?你有何建议?分析一下?有什么成果?你怎么决定呢?去做吧,等你的好消息。看得出,这的确是个很棒的一次对话,尤其是其中逻辑方法的价值不可小视。思考由此展开:1、方法论的价值我们首先会反思“为什么我没想到这样来问问题?”、“为什么许多管理者不能做到如此问问题?”。答案似乎非常简单,不是智慧不足,而是方法不够(或是方法套路太多),方法的掌握需要培与训后的习得,等等。这里面最为重要的是方法论的价值,不管你把它列入教练技术也好,还是归为沟通技能也罢,总之,作为管理者常常面对的此类现实工作情境,你的确需要掌握这种方法论,并内生为一种管理能力,慢慢地养成习惯,成为一名自觉的管理战士。这种从个别到一般,总结提炼出方法论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中国人缺少的常常是基于模型化、程式化、策略化的总结,中国人的“悟”通常是“靠不住”的。今天的管理研究与学习,就要这个样子,要拿得出,学得会,用得上,使得灵。别转弯抹角玩高雅,直来直去往往效率最高,管理不神秘。纵观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大凡能从个别中提炼出一般认知方法的,均给人类留下伟大的思想价值和学术遗产。比如科学史上的培根以其对逻辑学的贡献而名垂青史,相反爱迪生终其一生去尝试灯丝的材料,由于缺少方法论的总结,外加经营的别有用心,最终只能算是个发明家,无法冠以科学的名头。管理史也是如此,拿大众极为熟悉的德鲁克而言,当年受邀对通用汽车的研究,写出名著的《公司的概念》,但也因此与斯隆意见分歧而激烈地争吵,为此,斯隆晚年专门以《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来回击德鲁克,想凭借实践者的感悟来击碎管理的“学者”。但不幸的是,历史最终选择了德鲁克,思想的光芒无法掩盖。回到现实的管理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将高度个性化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一种方法,用方法的价值带给组织整体业绩的提升!2、系统观的贡献其实,把上述的模式化过程称之为方法论多少是有些牵强的。在面对上述那个小小的互动案例时,限制我们头脑的可能不是想得太少,反而是考虑得过多。但此时千万不可因抓住了一技(如上述列举的逻辑)而轻易地放弃了其它的“杂念”。因为“杂念”往往是构建系统观的组件。再细心回顾一下上面给出的那个逻辑建议,似乎觉得似曾相识。本质上讲,它仅仅是个沟通过程,展现的是种沟通技能,当你再把沟通技能归属于领导力的构成要素时,它又成了一种领导能力(其实,信息的交流本来就是组织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解释得再清楚不过了)。当你从为了培养这种能力的角度去看,并将着眼点放在对下属的绩效提升上,它就是教练技术。而当你从信息交流的角度去看,它就是有效沟通。它究竟是什么?这是潜在问题之一(仅仅是研究角度)。此外,这其中还会存在另一些问题。比如,领导力体系中常常会谈及任务(或面对问题)的“紧急与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下属报告库房失火了,主管还会耐着性子,有板有眼地做着“教练”吗?显然,这种教练技术的方法论还与一种外部因素相关,这种外部因素可能是环境的,也可能是问题性质本身的。再如,无论怎么去教练也都是想提升领导力,领导力方法中又有一非常知名的“情境领导”,好了,这下我们拿情境领导来与之分析。领导力强调的是影响的能力,而自身又受三种因素影响,即领导者、被领导者、情境。从这个角度看,上面的那个案例或许会因为领导者的风格不同、被领导者的准备度不同、情境的倾向不同,而有所不同,进而缺少更多相关信息的逻辑建议就会受到挑战,再进而就是当初头脑高速运转而没转出个所以然来的诸位,可能隐藏着某种结构化的力量。深入的研究或许能够突破这种技巧性的方法论,而找到某种系统性认知,体现出体系结构化的力量。认知体系结构化的力量便可称之为系统观了,它要比单一的技能方法论或许会思考的层面更高一些。结构化、系统化是一种更加重要的底层能力。知识不是力量,结构化的知识才是力量!从系统观去看,便可以解决对诸多课程、方法、体系、概念之间相互交叉所带来的迷惑,形成透彻地理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难以讲哪个重优,哪个更劣,关键是适合。当然,基础的研究及形成的方法论还是需要有的。之所以沈老师分享给我们的教练技术这么好,就是人家技术本身是经过系统研究的,国外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我们看到的诸多优秀的课程均为国外的版权课,如MOT、情境领导、教练技术、KT方法、七个习惯、六顶帽子,等等。这种围绕企业培训或学习服务的产品是经过系统研究的,而非道听途说式的瞎忽悠。这就是国内外的差距。小结一下:一口气写了这么多,我想说明什么呢?三点:其一,实用适用的工具、方法、技术非常之重要;其二,了解了体系结构下的技术、技能、技巧、方法,才会更加游刃有余,而避免一叶障目;其三,技能、技巧是需要训练而习得的,这种成熟的训练方法或叫课程或叫服务,应该是有研究依托的,而非某种感悟。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