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夫,李春夫讲师,李春夫联系方式,李春夫培训师-【讲师网】
1986年叶剑英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帅,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且谋虑缜密。 据档案记载,毛泽东是1962年9月24日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送叶剑英那两句话的。原话是:“叶剑英同志
查看详情》 浏览(52073
建国初的某一天,毛泽东有一次散步时与卫士长李银桥有过一段对话: 毛泽东问李银桥;“你的感觉是李敏好还是李讷好呢?”李银桥说:“都很好,她们没有某些高干子女那种容易表现出的优越感,她们要求自己严格,有上进心。”毛泽东摇了摇头说:“我看她们不如你们有出息,也不如你们有前途。她们比你们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能有出息。”李银桥说;“主席,你还想叫孩子们怎么吃苦?她们可是比普通人家的子女吃苦多多了!”毛泽东
查看详情》 浏览(52220
邓小平是中国优秀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在其功勋卓著的一生中,他“三落三起”的传奇式经历却更加引人注目。无论历史对邓小平一生的功过是非最终作出怎样的评价,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 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1931年,以博古为代
查看详情》 浏览(51558
 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天安门事件”,是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这场群众运动受到“四人帮”的极力压制。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把这次抗议行动错误地判定为“反革命事件”,并且撤销了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 “天安门事件”是“四人帮”一手制造的涉及人数最多、最大的1个冤假错案,也是导致邓小平第三次政治磨难的直接原因。 “天安门事件”的爆
查看详情》 浏览(51729
毛泽东胸怀博大而又慈善质朴,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感情。进入中南海后,他仍然保持着服务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阅读和回复人民来信,并在休息的时间去农家走访,了解情况。毛泽东一贯崇尚俭朴,衣服大多破旧,但仍舍不得丢掉。在饮食上,毛泽东吃的非常简单,不讲究口味,爱吃“门前菜”;在住房方面,毛泽东反对铺张浪费,不允许住处有华丽的摆设,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作风。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胸怀
查看详情》 浏览(51787
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三落三起”经历。《解放军报》刊文称,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从领导秋收起义开始,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革命理论,却遭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一些主张“城市中心论”的领导人的反对和打击,而这,正是造成毛泽东“三落”的根本原因。 第一“落”: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迅速做出决断,停止向大中城市
查看详情》 浏览(51998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他离开这个世界将近37年,对他的功过已有评说,但对作为文章家的他还研究不够,这笔财富有待挖掘。毛泽东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但他自己却从没拿过枪杆子,笔杆子倒是须臾不离手,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那种风格、那种语言、那种气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才会有。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佳作迭出。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
查看详情》 浏览(52234
井冈山在中国众多的大山中并不算出众,但为什么毛泽东会在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挺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呢?这其中与一个人的推荐有关。毛泽东也是在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才正式决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属于南岭的北支,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中段,东起永新的拿山,西到湖南酃县的水口,北起江西宁冈的茅坪,南到江西遂川的黄坳,方圆275公里。论海拔高度,一般为1
查看详情》 浏览(52252
《是非曲直:长征中的政治斗争》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书,以纪实手法对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政治斗争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艰难历程。本文摘自该书。闪电般的罢官与复职毛泽东指挥红军“回兵黔北”,这一仗,总共歼灭黔军王家烈2个师又8个团,成为长征以来最大的胜仗。此次大胜,驱散了土城战役失利的阴影。1935年3月4日,经张闻天、周恩来提议,中
查看详情》 浏览(52292
关于毛泽东的第一首诗,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写于1909年秋,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诗词全文如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但这首诗不能完全算作是毛泽东的创作,因为它是改版于被称为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毛只是改了几个字而已,原诗如下: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
查看详情》 浏览(52641
1...2223242526...下一页共 29 页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