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脑袋多用动作企业里面经常有这些事情发生:工人干完活不检查,上工序交来的东西下工序不检查,工人装箱的时候多了少了不检查,反正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次过。导致的结果就是品质问题层出不穷、客户投诉长期不断……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养成了根据经验做判断的习惯,“我以为没问题”,“我觉得没问题”,问题往往就是这样出来的。我们为什么喜欢根据经验判断事情?就是一个“懒”字在作怪,本来想省事,结果不但不省事
聚焦事实关注员工在我们很多成功的咨询案例中,为了让员工接受任务,改变员工的原有状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我们做了很多管理动作,其中一个最值得推广的招式,就是关注员工。总经理等高层直接高度关注员工,关注员工想什么、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同时也让员工关注自己做出来的产品。为什么企业的员工不好管?就是因为老板、高管从来不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状态,不关注他们的收入,只关注他们的业绩
改人过程三转变企业的改变、人的改变,都需要经历从知见、到功能,再到器质的三次转变。首先,知即知识、智慧,我们暂且叫认识;见即见地,见解,我们暂且叫认识的层次。知见的转变,就是指在认知上的改变。比如:我们原来认为自己的管理还不错,但通过老师的培训,我们发现了管理当中的很多问题,意识到了管理变革的必要性;或者我们知道了日计划的重要性,懂得了制定日计划的方法等,这些都属于知见的转变。知见的转变是最基础的
改人根源在土壤管员工从何管起?要从企业人的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管起。很多老板在管员工方面很无奈:新来的这个员工,我给他的待遇和条件都不差,但是为什么他就不努力干?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你企业原来的人没有努力干,所以新来的人就肯定不努力干。原来的人做事三心二意,新来的人做事也就三心二意。企业的土壤有什么样的特点,它就会让新来的人生出什么样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人。企业在管人问题上,管控的概念不要太重
好习性胜过好能力我们的很多咨询培训成功的案例,为什么动作不多但效果明显?因为我们抓住了通过频繁检查来改人这个管理核心。很多企业可能连检查都不重视,就更谈不上频繁了。频繁实际上就是重复,而重复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事。日常生活中我们深有体会:大家做一些新鲜的事情可能有兴趣,但是做重复的事情就没兴趣了。有句管理名言这样说:把简单的事情千万次地做好,就是不简单。为什么大家能把一件事在第一次做好,第二次做好,
人心改造三步曲要打造下属的好习惯,先让自己形成好习惯,再把自己的好习惯传染给下属,最后还要加大曝光率,改人没有技巧,只有下苦功夫。 第一步曲,改造自己如果你的下属兢兢业业,你却一天到晚寻欢作乐,结果他看你这边快活,他那边会没死没活地替你干吗?那是不可能的。你要想你的下属敬业,你就必须非常敬业。有的管理人员对上级不服从,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没有恭敬心的人是带不出恭敬的下属的,没有执行力的人是不可能让下
改人不能纠结“三个力”1、关于“能力”的纠结:常常听到有些老板说:“我的员工素质太低了,能力太差了”,其实我看是个误区。他们虽然能力不高,但如果把他们调动好了,企业那点事情他们绝对能做好。现在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人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而是人做不做事的问题。大家只要肯做,肯持之以恒地做,企业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大幅度改善。在企业里面,我比较反感能力,比较欣赏做事。有能力不做事,等于零。所以,我们不能纠结于“
通过动作改变人我们的稽核动作,就是一个“就事改人”的动作,着眼点是事,目标是人,起点是事,终点是人。这是很多企业在推行《稽核模式》的时候,不能理解或不能把握的。尽管稽核的方式是了解情况,但它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人的习性。稽核作为一个管理动作,如果就是为了了解情况,那么成本就太高了,因为要给检查者开工资,而检查者与被查者之间可能还会出现矛盾,这样还需要人去协调,这么大的工作量,这么大的成本,就是为了把事
个体示弱整体强《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是说循环往复(反同返)是“道”的运动规律。任何系统都靠内部的循环往复才能生存,才能成长。“弱者、道之用”则是说要得到这个强大的、循环往复的系统和整体,就一定要弱化系统当中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部分的念头和意志。这就像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里讲的:人要想越长越强壮,身体的各个部件就得各就各位。如果肝脏说,我是老大,我能替人体排毒,你们
读好员工这本书老板、高管们要读好员工这本书。很多人不太愿意关注他的员工,不太愿意读员工这本书。因为他觉得员工不是一本书,员工只是一个管理的对象,员工只是他的一颗卒子。我长期坚持不懈的做着一件事情,就是听下属的工作汇报“这门课”。每个星期六我都从早到晚听一天的工作汇报,我把这样的工作汇报视为员工讲课。里面有案例、有感受、有动作、有数据、有困难、有成绩。我们公司有个强制性的功课:每周六整天,为各个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