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汪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旅游公司的员工,现在我们旅游界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导游和游客的关系越来越僵化,感觉人们素质越来越低,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现状吗? 答: 我认为现在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关系僵化,矛盾的主体在于导游而不在于游客。导游总认为游客要求太高,这是不对的。我曾经讲过一句话,“顾客任何建议都是有价值的,任何的错都不是错”,也就是说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话我们应该这么理解,顾客很多要求
收到你发来的胡因梦所写或所译的文章《何谓“真实本性”?》、《你为什么要生气?》、《如何转化烦恼》、《如何转化愤怒》,感谢你把有价值的文章给我共享,在文章还没读、只是浏览了题目之后,先率尔而议论几句。 我觉得人的克服心理压力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然而修炼是以境界为前提的。一个胸中装着更宏大念头的人是不应该过于被琐事纠缠的,天下其实没有多少事情值得我们计较,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不过如此”。 我不太愿意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是很难改变和改造的,但一个人的行为却能依靠强力来改变。无论是企业、政府机构还是社会组织,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对全体工作人员实施一些习惯的训练,对于提高人员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行为的改造有时是强制的。但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要做好细节,必须培养下面这4类习惯: 清单习惯 一张记录纸就能把车辆的全天候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和成本一一记录在案。 我们以企业而论,企业的使
问题:您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管理科学,而急需管理人才,那么大学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什么素质? 答:我现在是六所大学的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严格来说,就是大学的临时工,因为是两年一聘的。我确实思考过大学教育该怎么做,这个提问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大学的老师,如果是大学的老师或者大专院校的管理者,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给你四点建议。 第一,在校大学生学管理,首先要让他拼命背名词解释。没有什么好
问题:我的公司很小,没有什么管理方法,现在一讲到细节,不知道怎么办。请您给一些建议。 答:很老实地告诉你,我也是从小公司做起的,到现在为止我还办了一个非常小的公司,才20来个人,在北京。因此我们是同道,很有知心话可以讲。 那么,小公司该不该做细节呢,小公司怎么去做细节呢?我想谈三点: 第一,小公司最重要的是经营,而不是管理。因为生存的压力没有摆脱,别的都是空谈。现在首先是解决订单和业务量的问题。小
问题:我是在国有企业和外企都工作过很多年的管理者,但是在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内,我发现有两点非常难掌握,第一,怎样平衡宏观思维跟细节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外企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日本的企业,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应该怎样来平衡?希望您给予教诲。 答:你刚才提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管理者特别是领导怎么去抓大放小,或者是大与小怎么去平衡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重复四个观点: 第一,所谓领导,更多的是做
《细节决定成败》的影响力显然非当初所能料想,将其誉为“一根扎到中国人浮躁穴位的银针”也有些吹捧,只是希望给更多的人一些启示而已。 近年来,书店、书摊上有关细节的书也如雨春笋般冒出来,我们收集到的有关细节的书就有76种。但很可惜,除了一两本外,绝大部分没有走出《细节决定成败》的套路,仍是讲述一些细节的故事,然后加上评论,很多人只是借细节的名义制造出各种文字产品来赚钱。而事实上,细节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
“细节决定成败”既非一个科学论断,也远非一门管理学科,它仅仅是一种观点、一种理念;《细节决定成败》既非一本工作指导书,也远非可操作的细节管理的手册。但在中国大地上,确有一些企业在细节管理上已走在了前面。 “《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只要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但只有德胜的人会领悟到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句话是德胜(苏州)洋楼公司的老板聂圣哲先生说的。于是,我们不能不去考察德胜公司,不能不去接触德胜的人。
听众1: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显得很浮躁,跳槽比较多,武汉的大学生在中国排名第二位。我想问一下,你对我们大学生有什么看法?中国的中小企业比较多,可能达15万左右,这些企业如何能留住人才?谢谢! 汪中求:对武汉的大学生,我想送大家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我在北大讲课的时候讲的,是说在座的,包括北大的学生在内,未来都有可能是人才,但是到今天为止一个都不是。大学生就是劳动力商品,适应社会才有成为人才的可
员工是企业的生命线,重视员工的企业才能从员工那里获得巨大的回报。 科学管理刚起步的时候,人,不过是企业制造利润的生产原料或机器。那时候,“是人在工作”这一事实被普遍忽视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文关怀”的思想开始萌芽。它的提出者,是被称为管理预言家的玛丽·福列特(Mary Follett)。之所以称她为预言家,是因为这位美国女士的思想超前了她所处的年代好几十年。 本世纪初,“以人为本”的呼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