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尹建莉讲师,尹建莉联系方式,尹建莉培训师-【讲师网】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都在午饭摆上桌时不愿下线。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不让孩子别扭;另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不再吱声,吃完饭收拾掉饭桌,把剩下的饭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测试题提出的两种选择非常典型,代表家长面对孩子玩电脑的两种心态:让孩子玩得高兴,家长心中无任何负面情绪,无任何惩罚行为;让
查看详情》 浏览(121871
我不同意李玫瑾教授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分析不仅粗糙浅陋,而且是误导。其分析前提和心理是:爱得多就是溺爱,溺爱就会让孩子变坏,李天一是被溺爱坏的,于是就给出后面“说不”、“延迟满足”、“诱惑训练”之类的解决建议——这和坊间流传的分析水平是一样的,眼睛只看到表层,分析也是想当然。请问该文中支出的几招,其心理学或教育学依据是什么,哪位著名心理学家或教育家的理论可支持这样的观点?这篇文章被推荐到新浪首页,不
查看详情》 浏览(123201
人是一种非常丰富而细腻的生物,一个人出现心理或道德问题,其成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当下,人们总是喜欢简单地归因,表面化地分析问题。富人的孩子出问题,因为他太富;穷人的孩子出问题,因为他太穷。有权人的孩子出问题,因为他爹有权;底层人的孩子出问题,因为他爹没权。父母不全的孩子出问题,因为得到的爱不足;父母双全的孩子出问题,因为得到的爱太多……这种大而化之的归因十分浮浅,使人看不到问题的真相。我认为,要分析
查看详情》 浏览(121583
这是一出在美国上演六、七十年,又漫延到其它西方国家,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心理闹剧,剧名叫“多重人格症”,起始时间大约在1890年代前后。讲这个故事前,先说几句和故事有关的题外话,这是理解此故事的必须。现在我们说“每个人都有多面性”——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没有人会觉得有问题,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个特异现象——本来嘛,人都可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个性,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家好说好动,到了外面却不敢说话;
查看详情》 浏览(121135
我开始讨厌“教育专家”这个称谓从现在开始,我希望别人不再冠我以“教育专家”这个称谓。各行业伪专家太多,“专家”这个词已开始成为反义词;而家庭教育领域情况更严重,缘故其它行业想做“专家”,往往要有些相关学历和工作背景,需要真金白银地拿出点本事,而家庭教育这块则几乎人人可以说上几句,甚至出上几本书。即便完全没有相关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和工作背景,也敢来这里当专家,所以这个领域的“专家”分外多。 经常看到
查看详情》 浏览(124257
家长再爱孩子,如果动不动跟孩子发脾气,你的孩子实际上就活得非常不幸,是精神的受虐儿。仅是物质上的贫寒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精神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这是我一个月前收到的一封来信,写信人是一位刚参加完高考的男孩子。这封信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因为邮件的标题是《我和妈妈一步步走上了绝路!!!!!!》。信写得很长,但耐读,这个男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好,基本上记述了自己从小到大母亲对他的“教育”情况,从这
查看详情》 浏览(126251
让孩子从“偷糖者”变成“守糖者” 我非常喜欢一位家长讲给我的这件事,也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故事: 她的孩子大约三四岁,很爱吃糖。妈妈害怕孩子吃糖太多会有龋齿,也担心会发胖,就严格控制数量,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块。可是孩子经常在吃完当天限额的两块后,觉得不够,缠着妈妈想得到更多。家长坚持原则,一块都不多给,并把糖筒放到高处,不让孩子够着。 可是有一天,家长发现了问题。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再仔细观察
查看详情》 浏览(345
最近,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叶一舵博士在全国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对孩子的伤害80%是来自于家庭而不是社会。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对问题夫妻(一个问题家庭)。看来,不良的家庭是制造孩子问题的温床。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在家庭所遭受的伤害,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标榜最爱孩子的天下父母们,究竟给过童年的孩子怎样的伤害?是否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深重灾难?教育专家杨鑫接受采访表
查看详情》 浏览(657
替孩子做手工作业、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组织同学间的聚会,甚至帮老师发表论文……当这些成为妈妈们竞争比拼的选项时,她们该如何自处并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拼妈比赛”愈演愈烈 “如果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有三种可能,一是她死了, 二是她当妈了, 三是她孩子到了学龄了。如果她的孩子到学龄且又开学了,你就当她死了吧。读书娃的妈,就是静如处子、动如疯兔,一年死9个月,剩下3个月在各种补课中诈尸
查看详情》 浏览(261
打骂孩子自古就有,但现在的父母背负的压力远比以往高。无他,家里只有一个宝贝,疼的心有多重,打骂孩子后就有多愧疚。同时,家长又感到深深无奈:孩子一而再再而三不听话,要是不好好管教,今后越变越坏怎么办? 两相取舍,很多人觉得要试着“忍一忍”,每当想对孩子发火,家长就默默提醒自己,要像育儿专家那样和孩子沟通,可是最后常常忍无可忍。为什么会这样?日前,记者在本报早教幼教Q群里发起相关话题讨论,也在网络上搜
查看详情》 浏览(370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139143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讲师网 www.jiangshi.com 直接对接10000多名优秀讲师-省时省力省钱
讲师网常年法律顾问:浙江麦迪律师事务所 梁俊景律师 李小平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