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对一个3到5岁的孩子来说,学会多少知识并不是首要的,因为知识是学无止境的,而且知识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咨询案例 第二阶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三岁左右,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
----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及其咨询案例 生活中发现很多父母,用教育15岁孩子的方式要求三、五岁的孩子,对孩子极其严苛,或者用对待三、五岁孩子的方式教育十六七岁的孩子,对孩子宠溺呵护备至,结果造成教育方式与孩子年龄的脱钩,导致严重的亲子关系问题,甚至导致孩子的心理疾病,今天想跟大家谈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以便让更多的父母掌握教育孩子的基本心理规律。根据这个理论,从这期微信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巴里的成名作,主要叙述了彼得·潘和温迪等几个小孩在梦幻岛的奇遇,故事创造了一个让孩子们十分憧憬的童话世界——永无岛,岛上无忧无虑的仙女、美人鱼、丢失的孩子们以及那个用蘑菇当烟囱的“地下之家”,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最纯朴、最天然的境界,而主角彼得·潘那种“永远不想长大”的思想与行为更是淋漓尽致地呼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彼得·潘来自孩子们想象中的国度“永无岛”,他具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说一下什么叫“所知障”。 慧忠国师是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朝皇帝共同奉持过的一位大禅师。 唐代宗有一天召见一人,自号太白山人,不明真实姓名与年龄。代宗告诉慧忠国师:“此人自认是一代奇人,颇有见解,敬请国师考验。”慧忠国师先看看太白山人,然后问道:“陛下说你是一位异士,请问你有什么特长?”太白山人说:“我会识山、识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文认字,无一不精,并长于算命
前几日看到人民日报再推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不由联想到我这些年一直在给企业老总、高管和员工做的减压培训中,发现压力的罪魁祸首,从宏观角度来看,就是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超负荷的过度忙碌而导致的。包括欲望的复杂、生活的复杂、精神的复杂,交往的复杂、信息的复杂、私生活的复杂等等所带来的忙碌。 因此,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
题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其根曰静,是谓复命。___《道德经》第十六章这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也因而能够在其中生长。因此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恢复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万物的生长虽蓬勃而复杂,其实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根源都是最虚静的,虚静是生命的本质,这种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然的常道。《道德经》这段话提示了我们要守住自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 健康的两性关系,通常是精神吸引产生肉体吸引,或者肉体吸引中伴着精神吸引。再加上责任、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彼此惺惺相惜,日久弥新。在这种两性关系中,性只是关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随着年龄的增加,性的成分逐渐降低,亲情和共同的生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情欲的投射性认同不是这样。在这种关系中,性本身就是关系,而不是关系的一部分。因为在这种关系中潜在的假设是,性是保持所有事物能有序的
我是你的神——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于人建立亲密关系。第一个势必建立的关系便是亲子关系。而我们最初也是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好”与“坏”的概念。 在一个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和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