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为健身,却于跑步机上获得一大启发。平日每进健身房必先上跑步机热身,然当调至最高速度并带坡度快跑时,不到3分钟就气喘吁吁,随即便会减速慢走。前日再次上机跑步,立下决心必跑过6分钟再减速!可当临近3分钟时,往日的吃力难耐感又至,随即感觉受不了、想减速、想慢行等诸多情绪升起,正于此刻,心念一转,开始暗示自己进入放松状态,不去感知那心慌气短的难受,不让滋生那试图减速的念想,不看机器上秒表
子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基于当下的情境,安守自己的本份,听从天命的安排,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素位而行,无入不得”的人生境界。 正如《中庸》所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 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种素位而行就是本着当下的情境本份行事,该干嘛干嘛,不去不切实
一、关于领导力:1、领导力就是领导好自己的能力2、领导力就是赢取好追随的能力3、领导力就是把握好方向的能力4、领导力就是任用好下属的能力5、领导力就是经营好人心的能力6、领导力不是技能的组合,而是明德悟道的智慧。7、领导力不是肩上的头衔,而是修己安人的德行。8、领导力不是人员的监控,而是激发自动的能量。9、未发之中是领导力的内圣,发而中节是领导力的外王。10、子帅以正是领导力的本源,不令而行是领导
“国学”一词,如今被炒得很热,窃以为这也许只是一种虚热。尽管人人呼唤国学,但真正面对国学时,却又会产生迟疑:按照国学的要求生活或行事,不会很累吗?不会落伍吗?不会吃亏吗?国学都是“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还能看懂吗?老师讲的还能听懂吗(尽管有些老师在讲课中时不时地冒出一句英语,却没人因听不懂而表示异议)?这种自我矛盾颇有一点叶公好龙的意味。其实国学并非今日才“热”起来的,早在清末民
1、执行力=共享的目标+持续的努力+达成的成果。2、执行力首先是心态问题,有愿力的人才有执行力。3、执行力不是什么新鲜的管理学理论。执行力是人在完成任务时的内在素养,不仅与个体的知识、技能、执行方法、流程相关,更与个体内在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价值观念相关。我们谈执行力,可能关注得更多的是硬性的技能、方法、流程、执行体系等,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这些硬性的要素转变成执行成果的,是水面下的那些看
《论语》公冶长第五22-26章内容分析:1、孔子受困于陈蔡之时,见道不行于世,叹曰“归与!归与!“道虽暂不能行,然亦不能断,圣哲思归鲁国,裁正弟子,以传道于后学。2、孔子以“匿怨而友其人“为耻。今人为求办事、求升迁、求利益、求生存……有多少不是忍气吞声、曲意承欢甚或摇尾乞怜般地去“友“人,?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表面上还得装着喜笑颜开,尽管心里骂着贪官,但手上还得拎着东西登门送礼。当今之世,人人
1、《论语》其实没什么用,《论语》不能帮我们拿高分、考名校、谋高职、发大财,以实物功利之心读《论语》者,一定读不了《论语》。 2、《论语》正因为没什么用,也才是《论语》最大的用。世人皆以能帮助获得名闻利养的知识为用,也因此才肯努力学之。《论语》之用在于帮助踏上人生正途、帮助修造完美心灵、帮助提升人生境界。此用不能立杆见影,需假以时日,持续修习,方能潜移默化、逐步显现。因此,非诚意正心者
1、仁是一种天人合德、满怀慈悲、超然物外、安然自处、不忧不惧的境界。“苟志于仁,无恶矣。” 2、世人皆不肯就身于仁道,只是为人欲所拘,气禀所蔽,身陷名闻利养追求之中,不能自拔。所以孔子哀叹:“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事实上求仁真的那么难吗?孔子又劝勉我们:“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一个人要想真的追求仁德,可以说立刻就能达到仁的境界。比如说想到好久没回家见父母了,你可以
团队管理应秉持德刑相参、德主刑辅的理念。我们的问题是受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误导,摒弃了德行教化,而偏面强调制度管控,结果导致团队成员循规蹈矩,感情冷漠,人心疏离,缺乏自动自发、积极创新的精神。孔子讲:“圣人之治
在浙大为淄博沂源县公安干警讲授:经典国学智慧与团队执行力。核心内容分享: 1、西方的管理强调制度执行力与个人执行力,东方的传统强调道德执行力与和合执行力。 2、团队执行力来自于团队和谐力、团队凝聚力、团队意志力、团队学习力和团队领导力五大力量的整合与修炼。 3、老子提出的“吉祥三宝“当为团队精神修炼的动力源: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